解讀 Solana TPS 背後的真相

作者:Haotian

這兩天,圍繞 Solana 10 W TPS 的討論聲音又多了起來,原因是@cavemanloverboy 確實在 Solana 主網上跑出了 10 萬+ TPS,但大部分人並沒有搞明白這個數據背後的意義:

1)首先,cavey 這次實驗本質上是在「理想條件」下的極限測試。這意味着這並不是 Solana 主網的常態性能,和測試網環境下的實驗室數據有差異,但大差不差。

因爲他採用了用了 noop(no operation)空操作測試程序,顧名思義,就是只做最基礎的籤名驗證就直接返回成功,不執行任何計算、不改變任何帳戶狀態、不調用其他程序,且每筆交易只有 200 字節,遠低於正常交易的 1 kb+。

這意味着,這次 10 W TPS 的測試實在非正常交易環境下算出來的,它測試的是 Solana 網絡層和共識層的極限吞吐量,而非應用層的實際處理能力。

2)這次實驗成功的另一個關鍵是 Frankendancer 驗證器客戶端。簡單理解,Frankendancer 是 Jump Crypto 正在開發的 Firedancer 驗證器的「混血測試版」——把 Firedancer 已完成的高性能組件嫁接到現有 Solana 驗證器上。

其實就是用華爾街那套高頻交易技術棧,重構了 Solana 的節點系統,通過精細的內存管理、自定義線程調度等底層優化實現的性能提升。但僅僅是部分組件的替換,就可以實現 3-5 倍的性能提升。

3)這個測試實驗說明,Solana 在極理想狀態下是可以實現 TPS 達到 10 w +的,那爲什麼日常只有 3000-4000 的 TPS?簡單總結大致有三點原因:

1、Solana 的 POH 共識機制需要 Validators 不斷投票來維持,而光這些投票交易就佔據了 70%以上的區塊空間,這給正常交易留下的性能通道就收窄了;

2、Solana 的生態活動經常會存在大量的狀態競爭行爲,比如 Mint 新 NFT 或新 MEME 發布時,可能會有成千上萬筆交易搶佔同一個帳戶寫入權限,導致失敗交易比例比較大;

3、Solana 生態存在的套利機器人爲了搶 MEV 利益,可能會發送大量的無效交易,存在資源浪費行爲。

4)不過,即將到來的 Firedancer 的全面部署和 Alpenglow 的共識升級將會系統性解決這些問題。

Alpenglow 共識升級其中一個關鍵點就是把投票交易轉移到了鏈下相當於爲正常交易釋放了 70%的空間,同時可以將確認時間降低到 150 毫秒,讓 Solana 的 DEX 體驗無限接近 CEX。此外本地費用市場的啓用也能避免單個程序的 Fomo 火爆造成全網擁堵的尷尬現狀。

Firedancer 的好處除了性能優化提升之外,關鍵是實現了客戶端的多樣性,讓 Solana 像以太坊意義昂有 Geth Nethermind 等多個客戶端,在去中心化,單點節點故障方面有直接提升。

以上。

所以,Solana 10 W TPS 的討論懂行的人看到其實是對於 Solana 未來升級的客戶端和共識協議的信心,不懂行的則試圖靠 TPS 軍備賽給 Solana 拉存在感(盡管 TPS 比拼已經過時了),但實驗背後的意義看懂的話還有挺有收獲的,科普一下,分享給諸君。

SOL4.76%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