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8 日,美國眾議院以 308 票對 122 票通過《GENIUS Act》,規範加密市場架構的《CLARITY Act》亦送交參議院,反對 CBDC(中央銀行數位貨幣)的法案通過眾院審查。
美國以外,香港將於 8 月 1 日實施《穩定幣條例》,俄羅斯銀行開放加密資產託管,泰國啟動加密貨幣沙盒。這些舉措標誌穩定幣邁入全球監管時代,國際間圍繞穩定幣的博弈全面展開。
基於穩定幣立法已成金融治理關鍵,本文將解析各國政府立法動機、比較重點法案異同,深入分析穩定幣合規化對金融秩序的影響,為產業從業者與投資人提供決策依據。建議投資人密切觀察監理動態,優先參與法幣質押型穩定幣,規避演算法穩定幣的合規風險;傳統金融機構應主動因應資產代幣化趨勢,積極探索新機會;加密產業機構則需加速推進合規流程。
過往以 BTC 為主的加密貨幣因價格高度波動,不利於推廣或實用,2014 年催生出穩定幣。穩定幣是一種專為維持價格穩定而設計的加密貨幣。
穩定幣多採與法定貨幣、大宗商品、其他加密貨幣等資產連結,或以演算法調節價值。作為數位資產交易、DeFi 應用與跨境支付的核心媒介,已廣泛應用於全球金融市場。
以價值維持機制區分,穩定幣分為三類:
三類穩定幣比較
穩定幣以獨特的價值錨定機制,有效區隔傳統加密貨幣的劇烈波動,廣泛被譽為加密資產生態中的「數位現金」與「橋接資產」。主要特點:
有鑑於上述特性,穩定幣現已廣泛應用於 DeFi 應用、生態交易、跨境貿易、日常支付及資本避險等各大場景。當中跨境貿易更是美、港立法重點,透過穩定幣交易不僅可規避通膨風險,更在支付效率與成本方面遠勝 SWIFT 系統。
全球穩定幣市值已突破 2,607.28 億美元,超越 MasterCard,約占美國 2024 年名目 GDP 1%,已是國際金融體系不可忽視的一環,持幣人口超過 1.7 億人、覆蓋逾 80 國。
各國積極介入穩定幣監管,除為防範金融風險,更關乎貨幣主權、金融安全與跨境資本控管,以及緩解法幣信用危機。
為鞏固本國貨幣國際定位、保護用戶資產、搶占數位資產話語權並補足監理漏洞,美國、香港、歐盟等已相繼制定系統性監理法規,穩定幣產業正式邁入合規與強監管新時代。
自 2022 年起,全球穩定幣急速擴張,各國陸續發布監理規範。
知名的 Genius Act(Guiding and Establishing National Innovation for U.S. Stablecoins Act)於 2025 年 6 月 17 日參院通過,7 月 17 日於眾院以 308–122 壓倒性通過,7 月 18 日由總統川普簽署生效,首度建立聯邦層級穩定幣統一監理架構。要點如下:
同日,《Clarity Act》(Digital Asset Market Clarity Act)於眾院通過並送參院審核,聚焦明確 SEC 與 CFTC 於數位資產市場的監管分工,囊括交易所、加密衍生品、DeFi 應用等層面。
香港立法會於 2025 年 5 月 21 日完成三讀程序通過《穩定幣條例》,並將於 8 月 1 日正式施行,關鍵規定如下:
香港與美國的穩定幣合規規範差異明顯:
除美國、香港外,其他主要經濟體同樣積極部署監管,逐步朝謹慎、嚴格、制度化發展。
總覽來看,各國監管聚焦質押型穩定幣,高風險演算法穩定幣基本被排除,未來發展受限。香港僅認可法幣質押型穩定幣,排除加密資產質押型於發行與流通,加強法幣質押型穩定幣主導權。
全球穩定幣監理雖路徑不同,但皆以「儲備透明、反洗錢審查、投資人保護、金融穩定」為核心,逐步接軌本國數位資產或金融監管體制。
當前市場上,美元錨定穩定幣市值占比超九成,USDT、USDC 已於全球交易所、DeFi 應用及跨境支付中成為實質標準。這不僅延續美元傳統金融主導,更透過穩定幣強化美元於數位金融生態的滲透力。美國《Genius Act》等法規規定美元穩定幣須以國債、短票等高品質資產作為儲備,強化穩定幣與美元核心資產(主要是國債)的連動,構成「穩定幣—美元國債」雙重錨定結構。發行人巨額持有美債,間接為美國財政帶來穩定買盤,進一步鞏固美元於全球金融體系的主導地位。這樣的「隱形買盤關係」也進一步鞏固了美元霸權的基礎。
美元穩定幣在全球普及,於新興及高通膨國家形成「鏈上美元化」趨勢,侵蝕本幣金融主權。例如阿根廷、土耳其、俄羅斯等地,USDT 已成資產保值與跨境支付預設工具,學界認為美元藉穩定幣實現對金融弱勢國家數位滲透,削弱它們貨幣政策自主。
同時,歐元、港元等法幣穩定幣的合規推進,反映各國試圖透過法幣數位化與立法對沖美元影響,新世代貨幣競爭已由傳統體系轉往鏈上領域。
穩定幣不僅擔負支付與交易功能,更逐漸成為新一代跨境支付與清算基礎設施核心。相較於傳統 SWIFT,穩定幣具備即時、高效率、去中心化特性。美國期望藉美元穩定幣,於鏈上生態複製 SWIFT 型基礎設施霸權,將全球支付、結算、託管納入其規則範疇;香港、新加坡則致力推動本地金融設施與法幣穩定幣深度融合,搶占國際數位金融樞紐地位。
現行數位資產市場,穩定幣不僅作為交易媒介,更深度參與流動性與定價標準重塑。USDT、USDC 幾乎壟斷主流交易對,已成鏈上流動性與定價標準,供給變化直接影響市場風險偏好及波動度。
美國透過立法與監管,鞏固數位資產市場定價與流動性主導權,間接強化美元在全球資本市場的核心話語權。香港、歐盟等則推動區域本幣穩定幣,競逐未來數位金融定價主權。
穩定幣的風險一方面來自價值錨定機制,另一方面則來自外部監理要求所帶動的合規風險。
穩定幣價值穩定的核心關鍵在於抵押資產的信用與流動性;最大系統風險即為抵押品價格劇烈波動導致脫鉤。
歷史案例如 BitUSD,2014 年發行,2018 年脫鉤失守美元 1:1,主要因為抵押資產 BitShares 波動大且缺乏保障。
同年 MakerDAO 發行的 DAI,雖有超額抵押與清算機制對抗波動,卻難以提升資本效率,抵押資產的價格風險依舊存在。即使法幣資產亦不能保證絕對安全。
2023 年 3 月,三家美國銀行(矽谷銀行、Signature、Silvergate)倒閉,USDC 與 DAI 出現脫鉤。USDC 發行商 Circle 承認 33 億美元現金儲備存於 SVB,USDC 單日下跌逾 12%。
DAI 部分抵押資產與 USDC 連動,進一步造成更大波動。美聯準會後續介入,市場才回穩,USDC、DAI 錨定恢復。事後,USDC 將現金儲備轉存紐約梅隆銀行,DAI 則分散持有多種穩定幣與現實世界資產(Real World Asset, RWA)。
這一連鎖事件凸顯穩定幣發行方必須多元化資產配置,降低系統性風險暴露。
穩定幣推動了加密貨幣主流與合規應用,但 USDT、USDC 為首的主流模式依賴中心化資產與機構,違背區塊鏈原生去中心化、抗審查理念。
部分專家認為,法幣質押型穩定幣實為美元(法幣)的鏈上分身,強化傳統金融依賴,形成「名義去中心化、實質中心化」結構,弱化區塊鏈理想。
中心化依賴加重了發行方與託管機構的信用與政策風險,極端情況下(如監管審查)甚至會被凍結或篡改,違反區塊鏈「無需許可、不可竄改」原則。
全球穩定幣橫跨多司法轄區、金融與數據跨境流動,各國監管定義與合規標準落差大:
監理標準分歧造成跨境流通、清算與合規流程極不明朗,易形成「監管套利」與「法規真空」,阻礙市場全球化。
國際局勢動盪下,穩定幣已成潛在金融制裁工具。美國憑監管優勢掌控美元穩定幣,可利用其全球支付、清算特性加強資本流動與資金用途監控,甚至對特定對象實施凍結、封鎖。
Alexander Baker 指出,穩定幣成為「鏈上美元化」的一環,未來恐與 SWIFT 一樣成美國金融武器化工具。對新興市場、跨境交易、生態項目產生更高政治與合規風險,推動全球去美元化或本幣穩定幣替代方案。
穩定幣崛起,正是數位金融時代貨幣秩序再造的縮影。從誕生起即持續滲透支付、交易、資產儲備,藉高效率、低成本和可編程性,穩定幣成為連接傳統金融與數位經濟的關鍵樞紐。現今穩定幣已是加密市場基礎層,全球金融格局變動也越來越多將其納入監管與貨幣戰略視野。
其興起本質為貨幣主權及金融霸權的較量。美元穩定幣全球主導,進一步鞏固鏈上世界美元地位,其儲備體系與美債深度綁定,也讓穩定幣成為美國金融戰略延伸。新興市場與其他經濟體則力推本幣穩定幣、數位貨幣監管及跨境支付體系,以對抗美元滲透,促進貨幣多元化及本幣數位化。穩定幣立法已成國際金融格局重塑關鍵,反映國家利益與金融權力重分配的深層博弈。
然而,穩定幣未來仍充滿不確定性。其一,錨定與儲備結構內含系統性風險,短期難以徹底消除,信任危機與市場波動風險猶存。其二,全球監管尚未統一,跨境協作與法律適用困難,穩定幣依舊遊走於灰色帶,長期面臨合規與政策風險。其三,中心化發行及金融武器化問題,讓穩定幣在監理與區塊鏈去中心化、抗審查理想間產生張力,如何平衡將是產業未來核心議題。
展望未來,穩定幣將於金融基礎設施、貨幣競爭、國際結算體系等領域發揮愈加關鍵的作用,並深度關聯去中心化金融與現實世界資產(Real World Asset, RWA)整合,同時影響全球金融新秩序與話語權再分配。
參考資料
Gate 研究院為區塊鏈及加密貨幣領域的全方位研發平台,提供專業技術解析、產業趨勢、熱門洞察、行情回顧與宏觀政策分析等深度內容。
聲明
加密貨幣投資風險極高,建議用戶於所有投資決策前,務必自行調查並充分理解所購資產與產品性質。Gate 對因投資決策導致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