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穩定幣監管競賽:美國、歐盟、香港地區走上不同路徑,誰將主導數位金融未來?

隨著數位貨幣在全球金融體系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穩定幣作為連接傳統法幣與加密世界的橋樑,其監管框架的建立成為各國政府的當務之急。然而,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對穩定幣的管理卻採取截然不同的方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分裂。美國推行「合規優先」框架,歐盟實施「嵌入式監管」,香港則探索「技術中立」架構。這種監管差異不僅僅是偏好的問題,它代表著一場爭奪數位金融霸權的根本性鬥爭。每個司法管轄區都押注於自身獨特的策略,希望在這個已發展成為萬億美元穩定幣生態系統的領域吸引更多創新、投資和市場份額。今天的監管決策,正決定著哪些金融中心將主導未來的數位經濟。

一、美國:合規優先的「GENIUS 法案」

美國通過《GENIUS 法案》對穩定幣監管採取了獨特的美國式方法,該法案於 2025 年 5 月以 66 票贊成獲得參議院批准。該法案建立了聯邦和州雙重監管框架,將合規確定性置於所有其他考慮因素之上,體現了美國對清晰規則和嚴格執行機制的偏好。

根據 GENIUS 框架,只有獲得許可的支付穩定幣發行商才能合法在市場上運營,未經授權的發行將構成聯邦犯罪。該立法建立了明確的層級結構,其中聯邦監管機構負責監管市值超過 100 億美元的大型發行商,而州監管機構則負責監管規模較小的發行商,其監管框架必須與聯邦要求「基本相似」。

合規優先的方法超越了簡單的許可要求。穩定幣發行人必須持有美元或美國國債的全額儲備支持,接受定期審計,並遵守全面的報告要求。該立法明確規定,支付類穩定幣既不是證券,也不是商品,從而消除了多年來困擾該行業的監管模糊性。美國做法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其強調消費者保護和金融穩定,而不是促進創新。這種保守的立場反映了美國監管機構歷來傾向於穩定而非嘗試,尤其是在此前加密貨幣市場經歷動盪之後。

二、歐盟:嵌入式監管的 MiCA 法規

歐盟透過其加密資產市場監管(MiCA)採取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該監管於 2024 年 12 月全面生效。歐盟沒有為穩定幣創建單獨的監管結構,而是將數位資產監管嵌入其現有的金融服務框架中,利用數十年來統一的銀行和證券監管制度。

嵌入式方法將穩定幣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資產參考型代幣和電子貨幣代幣。這種分類系統允許監管機構根據基礎資產結構應用不同的要求,而不是制定一刀切的規則。當資產參考型代幣達到「重要」地位(定義為擁有超過 1,000 萬代幣持有者或每日交易額超過 10 億歐元)時,將面臨更嚴格的要求。

歐洲的做法已經展現了其執行力。包括幣安、Coinbase 和 Kraken 在內的主要交易所已將 USDT 等不合規的穩定幣從歐盟市場下架,迫使發行方要么遵守規定,要么徹底退出歐洲市場。這種積極的執法行動明確表明了歐盟對其監管願景的承諾。此外,歐盟的嵌入式監管戰略超越了簡單的合規要求,涵蓋了更廣泛的政策目標,包括金融穩定、消費者保護和市場誠信。歐洲當局表示,穩定幣監管是更廣泛的數位金融治理的試驗場,並暗示其經驗教訓將影響未來全球加密資產監管。

三、香港:技術中立的靈活框架

香港已透過其《穩定幣條例》將自己定位為最具創新友好的司法管轄區,該條例於 2025 年 5 月在立法會通過。香港的「技術中立」做法側重於結果而非具體技術實施,在保持監管監督的同時為發行人提供了靈活性。

香港框架引入了「指定穩定幣」的概念,指的是香港金融管理局指定的官方貨幣或經濟單位。這一靈活的定義允許創新,同時確保對系統重要性代幣的監管控制。值得注意的是,該條例適用於在香港發行的穩定幣以及以港元為基準的穩定幣,無論其發行地在何處。

香港的監管沙盒已成為吸引國際參與者的關鍵優勢。首批沙盒參與者包括渣打銀行、電訊盈科等大型機構,以及京東數科和圓創科技等科技公司。這一多元化的群體體現了香港兼顧傳統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創新者的戰略。技術中立的理念也延伸至技術要求。香港監管機構不規定具體技術或運營模式,而是關注資產支持、贖回機制和消費者保護等結果。這種靈活性使發行人能夠在明確的參數範圍內進行創新,同時確保滿足監管目標。

四、競爭影響和市場動態:全球穩定幣格局的重塑

這三個主要司法管轄區之間的監管差異,造成了巨大的競爭壓力和市場碎片化。每種監管方式對不同類型的市場參與者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導致穩定幣發行者和用戶在司法管轄區之間進行戰略性選擇。

美國合規優先模式提供了最大程度的監管確定性,對規避風險的機構投資者和傳統金融機構具有吸引力。然而,嚴格的要求和高昂的合規成本可能會阻礙規模較小的創新者和實驗項目。Circle 等大型發行機構已公開讚揚《GENIUS 法案》,認為清晰的監管是其相對於監管較弱的競爭對手的競爭優勢。

相反,歐盟的嵌入式方法充分利用了現有的監管基礎設施,同時提供了全面的消費者保護。分類系統允許進行比例監管,這有可能降低小型發行人的門檻,同時保持對系統重要性代幣的嚴格監管。然而,針對不合規代幣的強力執法給全球發行人帶來了實施挑戰。

香港的技術中立框架在保持完善監管的同時,為創新提供了最大的靈活性。沙盒模式允許在全面實施監管之前進行試驗,從而有可能吸引那些在其他地區更為規範的框架下可能舉步維艱的前沿項目。然而,關於這種模式如何推廣,以及其靈活性是否會損害消費者保護,仍然存在疑問。

五、全球影響和未來融合:多極結構的形成

美國、歐盟和香港在穩定幣監管方面的差異,反映了在日益多極化的世界中,各國對數位金融領導地位的更廣泛競爭。每個司法管轄區都押注於自己的方法,認為其在吸引全球市場份額的同時,能夠最有效地平衡創新、穩定和消費者保護。

這場監管競爭已經開始重塑全球穩定幣市場。儘管 Tether 的 USDT 是市值最大的穩定幣,但由於合規問題,它在歐盟市場面臨限制。與此同時,像 Circle 的 USDC 這樣的合規穩定幣正在受監管的司法管轄區內獲得市場份額,這表明監管框架如何直接影響競爭態勢。

目前的碎片化也給全球金融機構和跨國穩定幣發行者帶來了挑戰,他們必須同時應對多個監管框架。當發行者必須滿足不同司法管轄區的不同要求時,合規成本和運營複雜性會顯著增加,這可能會有利於那些能夠承擔跨司法管轄區合規計劃的大型機構。

展望未來,每種監管方法的成功可能取決於未來幾年的市場結果。創新率、消費者採用率、金融穩定性和市場份額增長等指標將決定哪種框架最有效。然而,鑑於每種方法背後的根本理念差異,短期內不太可能出現顯著的趨同。相反,全球穩定幣格局可能會繼續演變為多極結構,不同的監管模式共存,爭奪市場參與者。這種競爭最終可能有利於更廣泛的數位金融生態系統,因為它鼓勵監管創新,並為不同類型的市場參與者提供選擇,儘管它也可能增加全球數位貨幣市場的複雜性和碎片化程度。

結語:

全球穩定幣監管競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展開,美國、歐盟和香港地區各自採取不同的路徑,試圖在數位金融時代搶佔先機。這場競賽不僅將重塑穩定幣市場的格局,也將對全球金融體系產生深遠影響。隨著各國監管框架的逐步完善,穩定幣有望在未來扮演更為關鍵的角色,為全球經濟帶來更高效、更便捷的數位金融服務。

USDC0.01%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