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ypto的“營銷美學”:名人幣、Blur積分與Solana的崛起之路

作者: YBB Capital Researcher Zeke

一、名人幣,從誕生到營銷

沃倫·巴菲特以23年的堅持延續亡妻蘇珊·巴菲特的慈善遺志,將一羣商業精英的追捧轉化爲全球矚目的“時間拍賣”,締造了人類慈善史上最具標志性的"天價午宴"模式。

名人時間的貨幣化其實在Web3中也並不少見,從遠古時期的Time New Bank到後來的Friend.tech,SocialFi的路已經探索了七、八年有餘,但多數情況下都是雷聲不大甚至難見雨點。畢竟,在鏈上世界投機交易的重要性往往大於這種以Token爲紐帶建立起的“脆弱社交”,大部分用戶真正在意的並非名人分享的獨家見解,而是專注於名人的“量價”。反言之,對於頂級名人來說SocialFi平台這個池子獲利太小且繁瑣,對於KOL來說本就稀缺的影響力放在價格透明且用戶本就不多的SocialFi平台中則顯得既尷尬又愚蠢。

缺乏沉澱注定了SocialFi這條路暫且還行不通,所以,名人價值在Web3中的變現路徑是需要先分化、過渡再演進的。一個付費訂閱制的社區,一個帶藍標的X帳號,這種具備沉澱的Web2組合才是目前KOL的所需。而頂級名人的價值轉化路徑一直不夠順暢,就像一個有千萬件貨品等待傾銷的大型企業,To B不劃算,To C沒載體。

從時間的貨幣化到影響力的貨幣化是路徑摸索裏較爲成功的第一步,NFT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扮演着這個載體。但顯然NFT強調稀缺、固定價格發售、缺乏流動性的特性,並不能讓買賣雙方都感到滿意。這種形式兜售紀念品的方式,在BTC生態啞火後便暫告失敗。

名人的價值需要一個新的載體,雖然答案早就藏在馬斯克與Doge的故事之中,但這件事還需要一些契機。去年Pump.fun的發幣熱席卷幣圈,Meme潮隨着美國總統大選共同進行,這個時期已然出現了各種民間發行的總統幣。超高的漲幅與熱度讓幣圈的一些幕後操盤手嗅到了機會,通過籤約合同或誘導的方式讓真正的名人本尊去進行發幣,而其餘部分則交由他們來操作。這聽起來有點類似MCN機構與網紅的合作模式,但實際情況卻極爲暴力。從凱特琳·詹納(美國奧運十項全能冠軍、川普頭號粉絲之一)的JENNER,到米萊總統的LIBRA。以一條推文開始,一根垂直下落的K線完結。整個過程長則數日,短則不用數小時就完成收割。接着劇本往往是社媒上的大V開啓緊急“查案”,發幣團隊發帖互相甩鍋,最終不了了之,名人幣的概念就在這一地雞毛中誕生了。

但無論如何這條路徑確實變得十分清晰,僅從初始成效來說Meme這個低門檻的分銷渠道堪稱完美,只是缺乏內在價值的名人Meme在熱度消失,PvP結束後又該何去何從?問題從載體轉移到長存,AI Agent能跟你講人類的未來,RWA能描述一個Hundred Trillion的賽道,名人幣又能講什麼故事?

特朗普給出的答案很俗套,他要爲TRUMP的前220名持有者附贈一次“總統時間”,而前25名的持有者還能獲邀參加第二天的白宮特別VIP之旅。名人幣的價值支撐又重新回滾到了“時間”上,在我看來這種方案能救代幣解鎖的短急,卻不能支撐代幣價格的長期增長。

Crypto的“營銷美學”:名人幣、Blur積分與Solana的崛起之路

一個足夠好的Meme,理應強調情緒和敘事,而非賦能。名人幣的價值不是名人的見解與時間,而是名人的故事與背後的情緒。特朗普的晚宴邀約更像是售賣一種超昂貴版的Social Token,當總統時間結束後一切都將消散。如何營銷好TRUMP,特朗普背後的加密團隊或許可以好好向Doge部長請教一下,Doge捆綁的是馬斯克與SpaceX和特斯拉。To The Moon至今都是刻在幣圈用戶心裏的口號,人民的貨幣使持有者堅信1Doge=1U,挑戰傳統金融符合加密的基因,事實上每一點都是馬斯克在用自身的力量向大衆兜售情緒,哪怕這些故事大部分都尚未成真。名人幣的營銷還有很漫長的路要探索,個人影響力的Meme化不該只是一條推文、一次利好那麼粗暴。來幣圈掙錢並不可憎,但至少得先理解幣圈。

二、惡龍

Blur這個項目已經鮮少有人提起,記得上一次談及還是在Blast啓動積分制的時候。

Crypto的“營銷美學”:名人幣、Blur積分與Solana的崛起之路

隨着NFT的敘事湮滅,很多故事都已經成爲了過往,但Pacman給這個圈子留下的烙印並不會消失。Blur能在當年屠龍OpenSea靠的是“Points+零手續費、版稅+社交裂變”的三板斧組合,以一種PDD式打法完成了農村對城市的包圍。空投當天刷滿整個推特的橙色Logo,我想沒有任何一個NFT玩家會忘記。從營銷的角度來說,Blur的三板斧是無敵的,它不僅戰勝了其它NFT平台想都不敢想的對手,還促使很多從未玩過NFT的用戶加入刷分大軍,只用幾個月的時間就打破了多項紀錄。自Blur後的幾乎所有Web3項目,都將這套營銷模版奉爲聖經。

彼時苦OpenSea久矣的NFT玩家都在拍手稱快,但Blur最終還是從屠龍少年變成了惡龍。先往小處說,Airdrop3是我第一次對Web3激勵活動產生厭惡,Blur採用了一種自爆式的打法換取TVL和交易量。在整個活動開始時我就曾說過NFT將會加速死亡。Bid For Airdrop機制鼓勵用戶掛單但不實際購買,導致虛假需求和價格螺旋式下跌。機制吸引的是套利者而非真實買家,Blur的Token價值一旦崩塌,所有藍籌都要一起被葬送。而後來NFT的死亡,以我的視角看Blur的Bid激勵是起了個頭,而Azuki的Elementals系列推出則是收尾。當然,更多的還是要歸結於NFT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路徑(Pudgy不算)。

而後Pacman先後推出了NFT借貸協議Blend,以太坊Layer2 Blast。這兩個協議的打法基本延續了Blur的底層策略。Blend使用的是借貸積分獎勵機制,用戶參與NFT抵押借貸可獲得空投積分,延續“交易即挖礦”的邏輯。而Blast採用“存款積分+邀請積分”模式,用戶質押ETH或穩定幣可賺取Blast原生收益及空投積分。前者的收益邏輯是靠借貸利息、清算套利等借貸市場中常見的收益方式。後者則是將ETH放入Lido等DeFi協議中質押生息實現收益。Pacman通過三者中鎖定的ETH構建了一個自循環的加密銀行,而其返還給用戶的收益卻是不對等的。除了Blur的早期還算收益頗豐,後續項目的激勵活動基本也宣告了空投時代的終結。中心化的積分使一切激勵成爲暗盒,規則自定,積分自發的玩法被用戶詬病。

積分制還引發了什麼後果?首先是虛假繁榮,當獎勵可視化後用戶會將資產鎖入各類協議,爲的只是換取項目Token。而項目方能拿着這些虛假用戶數據和超高TVL到處融資,商議上所,習慣了以數據衡量價值的VC則虧損慘重。第二點是阻礙創新,項目做得好不如活動搞得好,真正有技術卻不懂營銷的項目被埋沒。第三點是流動性的割裂,真正有價值的資產被鎖定在各個協議裏,只爲了進行這場以爲不會虧的遊戲。第四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當積分制推出等於發幣明牌,大量工作室和散戶、鯨魚湧入只爲了爭奪一塊不大的蛋糕。要麼拼數量、要麼拼資金,散戶人均分配小到難以彌補Gas的情況也時有發生,空投時代至此真正終結。

如今在Web3中積分制依然是主流模式,“積分挖礦”促使投機文化泛濫,而Point Market更是放大了這種現象。空投的激勵使得早期用戶與社區的本質變味了,數年前Uni開啓的空投時代本意是好的,既促進了DeFi Summer又實現了真正的用戶留存與增長。而在這個時代每有一個項目Launch都意味着資金的大撤退與一個“鬼城”將要出現,項目取消這種模式又將陷入更加被動的局面,兩難境地之下,用戶只能尋找新的棲息地。

三、公鏈

以太坊是在蠻荒時代下依賴技術路徑發展與對去中心化的堅守,才形成了後來如此廣袤的生態。但成功的路徑在每個時代下都不一樣。假如放在十年前,誰又能想到騰訊復刻不了一個短視頻平台,而淘寶最終被一個用戶界面裏全是砍一刀的電商淘汰。同樣的在兩年前,我也無法想象Solana有一天真的要絆倒巨象。但事實如此,在這個應用層停滯不前的時代裏,營銷和實用大於所謂的技術信仰。

兩天前EF發布了三篇文章重申了以太坊的未來願景與基金會管理結構,透露出來的關鍵信息其實也不復雜,一是EF的權利下放,必要時戰略介入項目,不必要時主動退場。二是EF的領導層重組提升執行效率,強化與社區間的溝通。三是保持分型擴容的技術路徑,此外也在探索RISC-V替代EVM。雖然整體還是有些清真感,但EF也確實放下了高傲的姿態。

不過以太坊真正的問題是這些嗎?我只能說有關係,但不絕對。上訴的一些改變主要集中於用戶對EF的不滿,不願融於世俗同樣是以太坊的病根,而這個人自然是Vitalik。不理解也不想理解Meme其實並沒有錯,但錯在Vitalik本身對以太坊還起着絕對的領導作用。一個市值220 Billion的項目由一個有些任性和理想化的青年主導,而這個人又不願意接納當前圈內的主流文化,那麼此時的落寞也只是一種必然。不過,好在一衆孤高的Layer2中還有Base這樣的火種能和Solana掰扯,如果我是EF的一員一定會向CB申請一些外援。

拋開陰謀論的角度去看待BNB,至少CZ這個同樣不理解Meme的領導者,有在竭盡全力的去接受這些概念。在出獄後的這段日子裏也帶出了像DeSci這樣火熱一時的賽道,只是缺乏西方基本盤的底子,讓BNB的每次繁榮都略顯短暫。

Solana的勝利則在於更低的姿態,SBF暴雷後的Solana,與失去父母庇護的孩童毫無區別。面對以太坊這個巨物,它得抓住一切契機。從Silly Dragon這個催化劑開始,到後來的各種超級Meme、Dapp、PayFi。我們在過去總調侃Solana是一條單機鏈,但從對生態的包容與支持來看,它卻顯得更去中心化。

Crypto的“營銷美學”:名人幣、Blur積分與Solana的崛起之路

並非是Pump.fun讓Solana翻身,而是Pump.fun只能誕生於Solana這片土壤之上。這點與數年前的Uni和以太坊有異曲同工之妙。非技術用戶的第一條鏈是Solana營銷的核心理念,平民、易用、高效。在Crypto邁向西方大衆用戶的今天,實用主義至上,平民萬歲。Solana確實適合成爲第一條鏈。

結語

關於營銷的故事,我在這裏省略了NFT和GameFi。如果未來兩者還能復興,我也許還會補上。加密世界的敘事,始終在技術理想主義與人性貪婪的撕扯中演進。Token的漲、項目的繁榮、公鏈的復興,本質上都起源於一次成功的營銷。過去我們傾聽技術敘事,而如今我們要融於世俗。

來源:YBB Capital

查看原文
本頁面內容僅供參考,非招攬或要約,也不提供投資、稅務或法律諮詢。詳見聲明了解更多風險披露。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io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