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區塊鏈革命:從慈善到粉紅幣的價值重構

非洲的加密貨幣:樸實無華的信仰與價值

幾個月前,我再次來到非洲這片熱土。黃土飛揚中,落日餘暉勾勒出這片大陸既陌生又熟悉的輪廓。置身事外,我有了更多空間思考自己的身分,以及從事的加密貨幣行業與這個世界的關係。

深入了解後,我發現加密貨幣能爲非洲欠發達國家提供一個與世界再次同步的機會。這些國家對加密貨幣的信念和決心表明,它們不再滿足於與舊制度、舊體系的妥協。與其在泥潭中掙扎,不如全面擁抱加密貨幣,奔向光明的未來。

正值一次行業聚會,我有機會與Athena閒聊,聊起她踏入非洲,進入加密貨幣領域一直堅持的信念。她將繼續自己的創業之旅,也將深入非洲,在這個混沌的社會中追隨她那個樸實無華的信仰。

以下是Athena的一些想法:

在一次行業活動結束之際,通過這些天與同行的深入交流,以及彌漫的消極情緒,不禁讓人思考"加密貨幣行業是否已經走到盡頭?"這讓我想起幾周前的一件小事:

如今在巴黎生活已有兩年。某天,我正在家門口的小咖啡館遠程工作,突然收到一個來自烏幹達的微信語音。寒暄之後,我才意識到,離開非洲的傳統行業投身加密貨幣,已經是7年前的事了。

來電的是烏幹達政府的高級顧問,他隨總統來華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在我曾經扎根非洲的幾年裏,我先後爲央企和聯合國國際發展系統工作,致力於促進非洲工業化進程和普惠金融。在他的幫助下,我們合作過中烏合作招商引資,烏幹達婦女手工業促進等大小項目,建立了友誼。

關於那段非洲生活的經歷可以講很多,有高大上的,比如與塞內加爾總統在其家中暢聊;也有驚心動魄的,如好友的男友在肯尼亞首都一次恐怖襲擊中不幸遇難,而我因臨時改變航班避開了埃塞俄比亞航空史上最嚴重的空難,但我的高中同學和朋友的同事等幾個熟人不幸失去了生命。盡管如此,我最終還是堅定地決定離開非洲。

這還要從我與加密貨幣的偶然相遇說起。有趣的是,七年過去了,每當我在咖啡廳與新老朋友聊天時,非洲的故事總是引人入勝的話題,仿佛是一個逃離現實困境的烏托邦,一種將異域冒險浪漫化的心理寄托。

然而我認爲,那些關於加密貨幣應用價值的深刻問題與答案,其實都蘊含在那些看似浪漫飄渺的故事裏。

非洲的Crypto,簡單又純粹

價值的轉移:資金流向與使用

大家可能都熟悉某交易平台的一句響亮口號:增加貨幣的自由。那麼在思考加密貨幣行業是否已經終結這樣的根本問題時,我們不妨站在更高的角度,回顧歷史上幾次全球價值鏈的轉移是如何發生的,我們現在又處於歷史發展的哪個階段,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口號。

讓我們先從傳統的敘事開始。歷史上發生了三次全球性的產業革命。"蒸汽革命"起源於蒸汽機在英國的發明,大大提升了生產力,使小規模的手工業紡織作坊能夠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電力革命"中,英美德法等國在電力、化工、重工業等領域取得突破,歐洲的工業體系得到全面發展。第三次革命則是我們熟知的"信息革命"。信息技術、計算機、電子工業、自動化等產業的蓬勃發展,推動美國、日本等國家成爲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與此同時,"亞洲四小龍"(韓國、臺灣、新加坡、香港)也在20世紀後半期快速工業化,發展高級制造業和金融業,融入世界價值鏈體系。

可以看出,每一輪工業革命都是生產力的變革帶來生產關係的改變,從而推動一些國家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參與到世界價值分配的體系中。中國得益於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學習了新加坡等亞洲四小龍崛起的經驗,在沿海發達地區建設經濟特區和工業園區,利用勞動力成本低廉、基數大且勤勞的"比較優勢",加上開放市場、引入外資,從沿海地區發展出口導向型制造業,成爲"世界工廠",在世界價值鏈分配中確立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這些跨越百年的產業革命細節可以詳細探討,此處不贅述。值得一提的是,每次產業革命也是財富再分配的過程。而非洲,由於長期被殖民的特殊歷史背景,以及復雜的產業政策和國際政治因素,一直未能參與到這個"分蛋糕"的過程中。

那麼,非洲真的很貧窮嗎?尼日利亞首都拉各斯是全球私人飛機密度最高的機場。某些交易平台上線非洲本地支付通道後,非洲的人均交易量遠超歐洲和亞洲國家。非洲富人的財富程度超出我們的一般認知。由於非洲資源尤其是石油和農業資源豐富,依靠原材料直接出口的第一產業,非洲上層階級可以幾代人衣食無憂;而普通民衆則只能在服務業中勉強糊口。整個大陸的制造業幾乎空白,金融業被壟斷,基礎設施缺失導致金融服務成本極高,普通人難以擁有銀行帳戶或支付轉帳費用。貧富懸殊嚴重到令人瞠目結舌,這是非洲最普遍的社會現狀。

在一次國際組織的課題調研中,吉布提政府安排我們住在當地最豪華的凱賓斯基酒店,每晚300美元,相當於很多當地人半年的收入。我至今記得一個場景:在酒店紅海邊的沙灘躺椅上,白人商人抽着雪茄高談闊論,面前的黑人服務員端着托盤,挺直腰板,白色襯衫和紅色馬甲與黑皮膚形成鮮明對比。他望着遠方紅海上的霧氣,眼神中充滿麻木和迷茫。

而我們當時的工作,是一羣來自全球頂尖學府的經濟學、金融學、社會學等專業的年輕精英,要設計如何分配國際組織給非洲的援助資金,如何使用,如何確保這些資金產生效果。我們中有位剛從牛津大學畢業的英國女孩,聽說要住在每晚300美元的豪華酒店時,含淚拒絕入住,她覺得這對她的課題是一種諷刺。然而當她看到普通人的住宿條件——50度高溫下咯吱作響的鐵皮房,她又默默收回了自己的堅持。

非洲的Crypto,簡單又純粹

大約就是在那時,我決定放棄那份工作。我們所做的事雖然看似充滿同情心,我們高談闊論產業轉移,討論如何讓非洲發展制造業,融入價值鏈,讓普通人進入工廠,學習中國和東南亞的制衣制鞋經驗。我也親自在塞內加爾的中國人工廠裏待了一個月,面試女工,看她們生產出口給歐美的低檔運動褲。但這太慢了,整個傳統"援助"體系中,受益最多的,恐怕並不是那些被"授之以漁"的非洲女工,而是坐在倫敦辦公室裏寫報告和做項目審計的高級文員們,還有我們這些拿着出差經費住300美元酒店的國際組織精英們——從數據上也可以看出,在整個鏈條中,高達70%的資金都消耗在了"證明這些錢如何使用,用在哪裏,生成審計報告和影響力報告"上。

我開始關注區塊鏈,關注加密貨幣,區塊鏈技術和人工智能引領的第四次革命,成爲了改變貨幣、改變非洲、改變廣大貧困羣衆命運的力量。

非洲的Crypto,簡單又純粹

真正的去中心化在坎帕拉的菜市場

幾年前,烏幹達總理的兒子成立了一個加密貨幣組織,幾個在英美留學的"官二代"和技術愛好者聚在一起,做了幾個與加密貨幣相關的小項目,比如可以在完全沒有3G網路的地方,用非智能手機點對點轉帳加密貨幣。非洲人更了解非洲人,他們大部分本地人都在使用那種只能接打電話和發短信的非智能機。由於很多非洲人沒有銀行帳戶,也不願意跑大半個城市去找個匯款服務點或者寥寥可數的銀行做轉帳和匯款,本地人的匯款方式簡單直接:基於USSD技術的手機可以通過發短信的方式給朋友直接匯款,每個人的手機號就是他們的"錢包"/帳戶,話費餘額就是帳戶餘額。

我跟着這個組織的朋友親身體驗了一把流暢的"註冊開戶、身分驗證、轉帳"流程:在坎帕拉菜市場旁邊的電信運營商處買了個50美元的手機,排隊,櫃臺工作人員有操作了上萬遍的身分驗證流程,全程3分鍾搞定,工作人員幫助我用現金充值"電話費";村裏有大量的固定和流動的官方/非官方的服務點,當你想"取現"時,就去找服務點值班的"村民代表",給他發短信轉帳,他給你現金。"充值"則是相反流程。整個過程體驗流暢,而且全部點對點,完全沒有第三方,無信任問題。這個產品和流程不僅在首都,而且已經在廣大農村地區深入鋪開。

後來我加入了某交易平台,第一年就是響應創始人的"大規模採用"願景,在非洲建立真正完全基於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網路,先從最樸素的慈善項目開始實施。該平台的慈善項目應運而生,在這個世界上第一個完全"透明"的點對點捐贈平台上,由於區塊鏈的特性,每個互聯網用戶都可以監督每一筆加密貨幣捐贈在不通過任何第三方的情況下,直接到達烏幹達村民的錢包地址。村民們又用加密貨幣從接受加密貨幣的菜農供應商那裏購買土豆、白菜,全程沒有法定貨幣的介入。菜農需要法定貨幣時,會定期通過本地交易所或場外交易將加密貨幣換成當地法定貨幣。

非洲的Crypto,簡單又純粹

後來,我們還在該平台的智能鏈上發行了全球第一個(可能也是至今唯一一個)"價值穩定幣":粉紅幣。與其他穩定幣不同,粉紅幣不與任何法定貨幣"價格"掛鉤,而是以物品價值掛鉤:每一枚粉紅幣,與一個女孩在烏幹達使用一年的衛生巾的"價值"掛鉤。這個項目的起源,是因爲在當地發放土豆白菜時,與當地人交談,發現"月經羞恥"仍廣泛存在於當地女性羣體中。由於平時缺乏性教育,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6
  • 分享
留言
0/400
Layer2观察员vip
· 07-07 03:07
看底层数据的趋势 非洲才刚开始
回復0
NotFinancial_Advicevip
· 07-04 10:02
号称去中心化 结果各个跑非洲
回復0
空投猎手007vip
· 07-04 08:38
真来钱的就这块热土
回復0
alpha_leakervip
· 07-04 08:29
币圈把非洲搞起来了
回復0
ApeWithAPlanvip
· 07-04 08:25
非洲小伙真能处
回復0
GweiTooHighvip
· 07-04 08:25
非洲人民真有眼光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