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加密市場做市商的潛在陷阱:小項目如何避免淪爲獵物

加密市場的隱藏陷阱:貸款期權模型的潛在風險

近一年來,加密行業的一級市場表現低迷,仿佛回到了原始階段。在這個"熊市"中,人性的弱點和去中心化系統的監管漏洞被暴露無遺。做市商本應是新項目的助力,通過提供流動性和穩定價格來幫助項目站穩腳跟。然而,一種稱爲"貸款期權模型"的合作方式雖然在牛市中能夠實現雙贏,但在熊市中卻被一些不良行爲者濫用,悄然傷害小型加密項目,導致信任崩塌和市場混亂。

傳統金融市場也曾面臨類似問題,但通過成熟的監管和透明機制,將損害降到了最低。加密行業完全可以借鑑傳統金融的經驗,解決當前的亂象,構建一個相對公平的生態系統。本文將深入探討貸款期權模型的運作機制、其對項目的潛在風險、與傳統市場的對比,以及當前狀況的分析。

貸款期權模型:表面光鮮,暗藏風險

在加密市場中,做市商的職責是通過頻繁的代幣買賣,確保市場具有充足的交易量,防止價格因供需失衡而劇烈波動。對於新興項目而言,尋找做市商合作幾乎是必經之路,否則難以登入交易所或吸引投資者。"貸款期權模型"是一種常見的合作模式:項目方以免費或極低成本將大量代幣借給做市商;做市商利用這些代幣在交易所進行"做市"操作,維持市場活躍度。合同中通常包含期權條款,允許做市商在未來特定時點以約定價格歸還代幣或直接購買,但他們也可以選擇不執行這一選擇權。

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個雙贏的安排:項目方獲得市場支持,做市商賺取交易差價或服務費。然而,問題恰恰出在期權條款的靈活性和合同的不透明性上。項目方與做市商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爲某些不誠實的做市商提供了可乘之機。他們可能會利用借來的代幣擾亂市場秩序,將自身利益置於首位。

掠奪性行爲:項目如何陷入困境

貸款期權模型一旦被濫用,可能對項目造成嚴重危害。最常見的手法是"砸盤":做市商將借來的代幣大量拋售,導致價格急劇下跌,散戶見勢不妙紛紛跟風拋售,市場陷入恐慌。做市商可以從中漁利,例如通過"做空"操作——先高價賣出代幣,待價格崩潰後再低價買入歸還給項目方,賺取中間的差價。或者,他們可能利用期權條款,在價格最低點"歸還"代幣,成本幾乎爲零。

這種操作對小型項目的打擊是毀滅性的。我們見過不少案例,代幣價格在短短幾天內腰斬,市值蒸發,項目再融資幾乎不可能。更糟糕的是,加密項目的生命線在於社區信任,一旦價格崩潰,投資者要麼認定項目是"騙局",要麼完全喪失信心,社區隨之瓦解。交易所對代幣的交易量和價格穩定性有嚴格要求,價格暴跌可能直接導致下架,項目前景黯淡。

雪上加霜的是,這些合作協議往往被保密協議(NDA)所掩蓋,外界無從得知細節。項目團隊多爲技術背景出身的新手,對金融市場和合同風險的認知較爲淺薄。面對經驗豐富的做市商,他們往往處於被動地位,甚至不清楚自己簽署了什麼樣的"陷阱"條款。這種信息不對稱,使小型項目成爲掠奪性行爲的易受害者。

熊市下的加密陷阱:貸款期權模型究竟有哪些"坑"?

其他潛在風險

除了"貸款期權模型"中通過拋售借來的代幣壓低價格、濫用期權條款低價結算的問題外,加密市場的做市商還有其他套路專門針對缺乏經驗的小項目:

  1. 虛假交易量:通過自營帳戶或關聯方進行互相交易,制造虛假的交易活躍度,吸引散戶入場。一旦停止這種操作,交易量驟降,價格崩潰,項目可能面臨被交易所除名的風險。

  2. 合同陷阱:在合同中設置高額保證金、不合理的"績效獎金",或允許做市商以低價獲取代幣,在上市後高價拋售,造成價格暴跌,散戶損失慘重,項目方背負罵名。

  3. 內幕交易:利用信息優勢,提前知曉項目重大消息,進行不當交易。例如在利好消息前拉高價格誘導散戶接盤後拋售,或散布負面消息壓低價格後大量買入。

  4. 流動性操控:讓項目方對其服務產生依賴後,威脅加價或撤資,如不續約就砸盤,使項目方陷入困境。

  5. 捆綁銷售:推銷包括營銷、公關、拉盤在內的"全套服務",實際上都是虛假流量,價格短期拉高後必然崩盤,項目方不僅損失金錢還可能面臨法律風險。

  6. 差別對待:同時服務多個項目時,偏袒大客戶,故意壓低小項目的價格,或在項目間轉移資金,制造"此消彼長"的假象,導致小項目蒙受損失。

這些行爲都利用了加密市場的監管漏洞和項目方的經驗不足,可能導致項目市值蒸發、社區解體。

傳統金融市場的經驗借鑑

傳統金融市場——如股票、債券、期貨等領域——也曾面臨類似問題。例如,"熊市襲擊"通過大規模拋售股票壓低股價,從做空中獲利。高頻交易公司在做市時,有時會利用超速算法搶佔先機,放大市場波動以謀取私利。在場外交易(OTC)市場,信息不透明也爲一些做市商提供了不公平定價的機會。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部分對沖基金被指控通過惡意做空銀行股,加劇了市場恐慌。

然而,傳統市場在應對這些問題上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值得加密行業借鑑。以下是幾個關鍵點:

  1. 嚴格監管: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制定了《規則SHO》,要求在進行賣空前必須確保股票可借,防止"裸賣空"。"上漲價格規則"規定只有在股價漲時才能進行賣空,限制惡意壓價行爲。市場操縱行爲被明令禁止,違反《證券交易法》第10b-5條款可能面臨巨額罰款甚至牢獄之災。歐盟也有類似的《市場濫用條例》(MAR),專門針對價格操縱行爲。

  2. 信息透明:傳統市場要求上市公司向監管機構報告與做市商的協議內容,交易數據(包括價格、成交量)公開可查,散戶投資者也能通過專業終端獲取這些信息。任何大額交易都需要報告,防止暗中"砸盤"。這種透明度大大降低了做市商的不當行爲空間。

  3. 實時監控:交易所採用算法持續監控市場,一旦發現異常波動或交易量,如某只股票突然大幅下跌,就會啓動調查程序。熔斷機制在價格劇烈波動時自動暫停交易,給市場一個冷靜期,避免恐慌情緒蔓延。

  4. 行業規範:如美國金融業監管局(FINRA)等機構爲做市商制定了道德準則,要求他們提供公平報價、維護市場穩定。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指定做市商(DMM)必須滿足嚴格的資本和行爲要求,否則將失去資格。

  5. 投資者保護:如果做市商擾亂市場秩序,投資者可以通過集體訴訟尋求賠償。2008年金融危機後,多家銀行因市場操縱行爲被股東起訴。證券投資者保護公司(SIPC)爲經紀商不當行爲造成的損失提供一定程度的賠償。

這些措施雖非盡善盡美,但確實大大減少了傳統市場中的掠奪性行爲。傳統市場的核心經驗在於將監管、透明度和問責機制相結合,構建了一個多層次的防護網。

加密市場的脆弱性分析

相較於傳統市場,加密市場更容易受到不當行爲的影響,主要原因包括:

  1. 監管不成熟:傳統市場擁有上百年的監管經驗,法律體系相對完善。而加密市場的全球監管體系仍處於拼圖階段,許多地區尚未針對市場操縱或做市商行爲制定明確法規,爲不良行爲者提供了可乘之機。

  2. 市場規模小:加密貨幣的市值和流動性與成熟股票市場相比仍有巨大差距。單個做市商的操作就可能導致某個代幣價格劇烈波動,而傳統市場的大盤股則不易被如此輕易操控。

  3. 項目方經驗不足:很多加密項目團隊以技術專家爲主,對金融領域知之甚少。他們可能未意識到貸款期權模型的潛在風險,在簽署合同時容易被做市商誤導。

  4. 透明度缺失:加密市場普遍使用保密協議,合同細節鮮爲人知。這種在傳統市場早已被監管重點關注的隱祕性,在加密世界卻成爲常態。

這些因素綜合作用,使得小型項目成爲掠奪性行爲的易受害者,同時也逐漸侵蝕着整個行業的信任基礎和健康生態。

B-2.9%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7
  • 分享
留言
0/400
椰子丝半仙vip
· 07-09 19:44
监管必须要跟上
回復0
资深老韭当家vip
· 07-09 07:54
熊市看透人心
回復0
社群潜伏者vip
· 07-08 08:01
市场需要监管了
回復0
空投收割机vip
· 07-08 08:01
全是套路啊
回復0
FlippedSignalvip
· 07-08 08:01
狼来了的故事
回復0
UnluckyLemurvip
· 07-08 07:50
熊市终见曙光
回復0
LiquidatedAgainvip
· 07-08 07:32
监管永远落后市场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