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to的野望:從穩定幣到全球外匯基建,一場遲來的鏈上金融革命

撰文:White55,火星財經

在Celo完成向以太坊L2的華麗轉身並融入Superchain生態後,其生態中最大的穩定幣平台​​Mento正悄然重構自身定位​​。這一曾以發行新興市場本地化穩定幣(如巴西cREAL、肯尼亞cKES、哥倫比亞cCOP、菲律賓PUSO)爲核心業務的協議,如今以跨鏈擴張爲跳板,將野心瞄準了​​萬億美元規模的鏈上外匯市場​​。通過跨鏈協議Wormhole,Mento計劃將其已發行的15種法幣穩定幣(涵蓋美元、歐元、日元、南非蘭特等)部署至Solana、Base等高吞吐量公鏈,並構建支持多幣種交易的DEX與流動性池,試圖成爲連接全球貨幣系統的鏈上基礎設施。

​​鏈上外匯網路的底層架構:Mento的技術路線與多鏈野心​​

Mento的核心策略,是以跨鏈橋接器Wormhole作爲其血管網路,將其平台上支持鑄造和贖回的美元、歐元、日元等15種法幣穩定幣資產,輸送到Solana、Base等具有高吞吐量、低交易成本特性的新興公鏈上。這種部署絕非簡單的資產復制,而是構築一個跨鏈、跨幣種流動性的基礎層。技術層面,Mento構建在由其自定義自動做市商(AMM)曲線支持的穩定幣協議之上。其獨特之處在於,用戶能夠通過一籃子由CELO(以及歷史機制下的cUSD、cEUR等)或其他鏈上資產(如ETH、BTC)組成的超額抵押品組合,鑄造任何一種其所支持的法幣錨定穩定幣。

至關重要的是其200%的超額抵押機制設計。這一遠高於行業常見水平的抵押率要求(例如MakerDAO的穩定費率加清算線設計),構成了Mento當前流動性深度差異的核心原因。高抵押要求雖極大提升了單一法幣代幣在價格波動或黑天鵝事件中的安全邊際,確保其能維持嚴格的1:1法幣錨定,但它同時也極大地抬高了套利者參與鑄造新資產和平衡跨池匯率的成本。套利空間的壓縮,直接導致美元、歐元(這類抵押品池通常更大更深、市場供需更活躍)以外的其他幣種(如日元、加元、新元等)交易池深度不足,形成了當前“美元歐元深如海,其他幣種淺且窄”的現實格局,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額高頻交易的可行性,難以匹配真實商業結算需求。

​​安全性與流動性的囚徒困境:200%抵押率的雙刃劍​​

深入解剖Mento機制的核心矛盾點——200%的抵押率設定,是理解其現狀與未來潛力的關鍵鑰匙。這面堅固的“安全盾牌”由多重考量鍛造而成:首先,它針對的是多元法幣籃子背後潛藏的高度復雜的匯率波動風險。不同於單一的美元穩定幣只需盯緊美元指數,Mento系統需要動態抵御十多種法幣彼此之間的相對價格巨幅波動。高額抵押品如同厚重的緩衝墊。其次,抵押品本身的價值波動不容忽視。當用戶用以太坊、比特幣甚至CELO代幣等加密原生資產作爲抵押物時,這些資產本身的高波動性就構成了系統性風險源頭,200%的要求旨在爲抵押品價值下跌預留充分的空間,避免頻繁的清算風暴衝擊系統穩定性。

然而,安全的背面即是代價。高抵押率實質上鎖定了大量資本,在資本利用效率就是生命線的DeFi領域,這意味着巨大的機會成本。參與者在選擇鑄造非主流法幣穩定幣時(比如想鑄造新元穩定幣用於一筆新加坡的小額貿易結算),需要投入相當於鑄幣價值兩倍甚至更多(考慮到抵押品本身可能也有波動要求)的合格資產。這不僅極大地壓抑了普通用戶的參與意願,更是對專業套利機構盈利模型的嚴苛考驗。當潛在的匯差套利收益難以覆蓋高昂的抵押成本和潛在的風險(如抵押品下跌觸發清算)時,資金自然不會大規模湧入非主流交易對,這直接解釋了爲何日元、新臺幣、港幣等雖已上線但流動性仍主要適配小額交易的現狀。

​​地域壁壘與硬需求錯位:亞洲市場渴望鏈上“基礎設施”​​

Mento公開的合作法幣出入金通道,清晰地勾勒出其服務的現實世界地理邊界:以美元區和歐元區爲核心陣地。這固然與監管成熟度、傳統金融支付基建發達以及穩定幣早期用戶分布高度相關,但其結果則是形成了一個潛在需求最旺盛的市場——亞洲——與其當前服務能力之間的顯著錯位。

亞洲,特別是東亞、東南亞地區的經濟脈搏,因緊密嵌套於全球制造業、大宗商品貿易和科技產業鏈中,天然蘊含着高頻、大量、多元的法幣兌換需求。中國香港、新加坡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日本、韓國的技術密集型出口導向型經濟,以及東南亞國家聯盟內部錯綜復雜的跨境商貿結算,都在呼喚更低成本、更高效透明、7x24小時運行的跨幣種交易平台。傳統外匯匯款流程繁瑣、手續費居高不下、時效性差(常需T+1乃至更長)的痛點,正是Mento這類協議試圖根除的。然而,目前缺乏高效、合規、深入覆蓋亞洲主要法幣(日元除外)的出入金通道,以及前面提到的非主流交易對深度不足,嚴重制約了其在亞洲龐大中小型企業跨境支付、零工經濟薪資跨境發放、個人頻繁旅居者資金管理、以及日益增長的區塊鏈原生項目多國運營開支等場景中的應用。Mento的宏偉願景亟需在亞洲區域找到關鍵的戰略支點。

​​鏈上資產爆發浪潮下的行業轉型信號:Mento非孤例​​

Mento的戰略升級,絕非孤立現象,而是嵌入2025年洶湧澎湃的“Real World Asset (RWA) 上鏈”宏大敘事中的關鍵章節。當前市場正見證一場史詩級的遷移:從具有歷史標志性的比特幣現貨ETF獲批吸金,到主流投資機構持續增配美國國債代幣化產品(如貝萊德BUIDL基金規模已突破5億美元),再到各國積極探索主權數字貨幣(CBDC)的跨鏈互操作藍圖。傳統金融巨頭(如高盛)積極布局代幣化私募股權基金交易平台,甚至紐約證交所主席亦公開力挺鏈上交易結算的遠景。金融基石性資產——股票、主權信用背書的債務工具(國債)、以及構建全球經濟毛細血管的貨幣兌換——正在加速向鏈上遷徙。

在這一宏大背景下,Celo、Stellar Lumens(XLM)等上一代以“支付普惠”爲旗幟的公鏈及其頭部應用(如Mento),面臨着增長動力轉換的嚴峻挑戰。單純的低成本跨境美元支付,早已被新興Rollup網路以及優化後的穩定幣(如USDC、PYUSD)通道擠壓了市場空間。轉型,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Mento聚焦多元法幣兌換,實質上是將其協議能力,從純粹的“美元結算工具”,升級爲支撐復雜多邊經濟活動的“底層鏈上外匯基礎設施”。

這種轉型方向正形成一種行業共識。我們看到Ripple持續深化其按需流動性(ODL)解決方案,尋求連接更多法幣走廊(尤其是東南亞國家);Circle雖以USDC爲核心,但其CCTP跨鏈傳輸協議和合作網路也隱含着更便捷的多幣種轉換路徑探索;甚至MakerDAO也在逐步吸收更多現實資產抵押品(如美債),其龐大的穩定幣DAI儲備金庫未來理論上可支撐更廣泛的鏈上多幣種應用場景。Mento並非唯一看到機會的選手,它的“鏈上外匯樂高”實踐,爲整個行業提供了一個激進但極具參考價值的轉型樣本。

​​前路挑戰重重,機遇窗口正在開啓​​

Mento構建全球鏈上外匯市場的藍圖縱然激動人心,其面臨的重重障礙亦不容忽視。200%的抵押枷鎖,需要設計更精巧的風險對沖機制(如引入鏈上外匯衍生品對沖匯率波動風險)或探索部分合法合規的鏈下托管資產作爲補充抵押來源,以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逐步降低資本效率的束縛。監管的巨網正從四面收緊,多國針對穩定幣(特別是非美元穩定幣)以及類似Mento這樣連接多種法幣兌換的DeFi協議,其合規身分(是支付工具、外匯券商還是貨幣轉移服務商?)、反洗錢/反恐融資(AML/CFT)義務的邊界、資本金要求、以及與現有外匯管理框架如何銜接等問題,都充滿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在亞洲不同司法轄區,監管尺度差異極大,尋求獲得關鍵區域的有限許可試點至關重要。

更重要的是用戶體驗的鴻溝。將鏈上多幣種兌換無縫融入企業或個人的真實支付結算流,需解決復雜的稅務申報(不同幣種轉換是否觸發資本利得稅?)、簡易的商戶法幣接收(商戶如何一鍵接收並結算爲其本地法幣?)、以及面向非加密專業用戶的極度友好的出入金入口(如本地銀行卡、流行電子錢包的合規接入)等問題。協議的終極成功,最終將仰賴於其能否成爲現實經濟活動結算鏈條中不可替代的“基礎設施”。在激烈競爭中,流動性深度是護城河,用戶體驗黏性是生命線。當前的格局是,非主流幣種深度不足已成爲Mento的最大短板,如何吸引真實用戶(包括做市商)帶着真實的交易需求進場,並願意在其上沉澱資金和交易習慣,將是其從“技術可行”邁向“商業可行”必須攻克的堡壘。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