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 爲什麼無數“零擼挖礦”的玩家,總喜歡拿比特幣早期挖礦來證明自己選擇的正確?
——從信仰幻覺到結構誤判,一場集體自我安慰的心理共振
“當年比特幣也是免費的,沒人看好,現在一個幣幾十萬!”
“別笑我們挖的空氣幣,比特幣當年也被叫空氣!”
“你不擼?未來就等着後悔吧!”
在各種“零擼挖礦”項目的社群與宣傳語中,我們經常看到這些話——比特幣成了他們自信的全部來源,甚至是抵御質疑的護身符。
但問題是:
拿比特幣早期挖礦的路徑,來證明你今天“擼”某個中心化App的合理性,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認知錯位和歷史誤讀。
本文將系統解構這種“僞類比邏輯”的根源、心理動因與潛在危害。
一、歷史錯覺:比特幣的奇跡,不可復制
比特幣的早期成功,並非因其“免費”,而因其具備三個結構性特徵:
1.去中心化:比特幣不依賴服務器、沒有中心控盤者;
2.技術創新:首次實現了區塊鏈+工作量證明的可信帳本;
3.自由開放:不需要邀請碼、不需要審核、不需綁定手機號。
它是一次底層結構的技術革命,不是一個“送錢遊戲”。
它的價值並不是“白得的”,而是全球開發者、礦工、節點、共識者共同維護和演化的結果。
而如今無數“零擼”項目,本質是:
•App中心化控制,數據可篡改;
•依賴邀請碼裂變,形成金字塔結構;
•用戶無鏈上資產主權,只是在中心數據庫中“記帳”;
•所謂“上鏈”只是結算代幣掛盤,絕非鏈上自由資產。
這些項目根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