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行业“复刻经济”盛行——低成本仿盘为何反而成功?

新手4/29/2025, 7:24:09 AM
DEGEN、TURBO、SATS 等 meme 币,甚至是 Blast 的 UI、Base 的策略都被快速复制、复刻,但不少项目反而跑了出来。本文将从链上数据、社区结构、传播机制角度分析“复刻经济”的内在逻辑及成败规律。

引言:复刻的狂欢,创新的幻象

2024年下半年开始,加密市场重新活跃,尤其在 Layer2 生态内,出现了大量“复刻型项目”:从模仿 DEGEN 的空投机制,到 Base 链上如 Runes、TURBO、SATS 等 meme 的横空出世,再到 Blast UI、LayerZero bridge 模式的频繁抄袭。这类项目往往具备两个特征:

  • 技术实现简单,链上代码复用率极高;
  • 社区驱动,靠强传播和话题制造实现冷启动。

这引发一个问题:在一个强调“创新”的加密行业,为何“复刻”反而成了爆款项目的催化剂?

本文尝试从链上数据、社区结构、传播机制等多维度出发,研究“复刻经济”是否真的是牛市新范式。

一、从“复刻”到“再创”:何为“复刻经济”?

1.1 定义:什么叫“复刻项目”?

“复刻项目”不是传统意义的分叉(Fork),也不仅是 UI 或代码上的模仿。它是一种快速挪用已有成功模式+社区运营逻辑的新型叙事经济,比如:

  • DEGEN 模型被复刻为 PIZZA、WIF;
  • SATS 的“比特币铭文+L2”模型被 L3 项目快速照搬;
  • Friend.tech 的 token bonding + 社交机制被 Farcaster 等社交链频繁复刻。

复刻不一定是低质量,它可能是更高效的叙事再造。


Degen,图片来源:https://x.com/degentokenbase,2025.4.24)

1.2 “复刻经济”的兴起背景

  • L2 成本下降:Arbitrum、Base、Blast、zkSync 等降低了链上交易成本,使得试错成本极低;
  • Meme 文化爆发:以低门槛参与 + 高传播性激活了创作者经济;
  • 合约标准化:ERC-20、ERC-404 等标准推动一键发币平台(如 Pump.fun、mint.fun)的爆发;
  • 空投经济泛滥:初始不分币,通过交互“空投富人”,已被广泛接受并模仿。

二、数据透视:链上复刻项目的真实表现

我们采集了 2024 年 Q4 至 2025 年 Q1 部分典型复刻项目的数据,包括:


(部分典型复刻项目数据,来源:笔者自制,2025.4.24)

2.1 FDV与初始TVL对比:零启动成本的胜利,还是短期博弈的泡沫?

复刻项目普遍具备“轻资产、重情绪”的特征。多数项目在无 VC 投资、无预挖、无团队预留的背景下,仅靠 meme 叙事和社群传播,在短时间内实现 FDV(完全稀释估值)的迅速放大。然而,若不引入时间维度分析,仅凭某一时点的 FDV/TVL(总锁仓量)静态比值进行判断,容易忽略项目生命周期中的动态波动和资金沉淀情况。

我们以 Base 链上的 meme 项目 TURBO 为例,追踪其上线后 30 天的 FDV 与 TVL 变动曲线,并计算对应时期的动态 FDV/TVL 比值:


(TURBO 项目:FDV/TVL 变动趋势(上线后 30 天),来源:笔者自制,2025.4.21)

关键事件标注:

  • 2024.03.02:项目上线 Base,FDV 短时间内飙升至约 $50M,而 TVL 仅约 $100K,FDV/TVL 超过 500;
  • 2024.03.05:Coinbase Wallet 官方发推支持 TURBO,FDV 再次上冲至 $70M,但 TVL 增幅有限;
  • 2024.03.12:社区启动 TURBO DAO 提案,TVL 稍有增长,FDV趋于平稳;
  • 2024.03.20 起:FDV 开始持续回落,而 TVL 增长乏力,FDV/TVL 比值一度突破 600,风险集中暴露。

这一走势表明,TURBO 的 FDV 在初期是“投机预期的堆积”,而非实际资金或者说项目价值的沉淀。FDV/TVL 比值最高时超过 600,远高于传统 DeFi 项目常见的 10~30 区间,甚至高于 meme 币典型的 100 倍。

分析结论:

  • Meme 叙事项目的 FDV 激增通常由外部事件(如 CEX 发推、KOL 带动)所触发,而非 TVL 内生增长;
  • TVL 增长滞后甚至停滞,反映出复刻项目缺乏真实资金沉淀;
  • FDV/TVL 曲线的“尖顶结构”极易形成价格泡沫,高位接盘风险集中在后期追高用户。

因此,在评估复刻类 meme 项目的潜力时,应警惕“高 FDV / 低 TVL”所代表的结构性风险。

2.2 用户结构分析:空投猎人 vs 真正社群

我们对 2024 年 Q4 至 2025 年 Q1 多个典型复刻项目(如 TURBO、DEGEN、PAC、L3ns)的链上地址交互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复刻项目的用户结构高度碎片化,绝大多数并非忠实用户,而是受短期收益驱动的投机行为主导。


(Turbo,图片来源:https://x.com/TurboToadToken,2025.4.24)

主要结论如下:

  • 约 65% 的地址在多个仿盘项目中均有交互行为,如同时参与 TURBO、DEGEN 与 PAC。这类用户展现出典型的“空投猎人”特征:交互密集但短期、无代币持仓意愿、对项目本身缺乏粘性,目标仅是捕捉早期收益或空投。
  • 约 25% 用户属于 meme 叙事参与者,他们并非空投工具人,更偏好参与 Meme 币炒作,但仍缺乏对具体项目的忠诚度。
  • 不到 10% 用户具备明显的社群粘性行为,以 PAC DAO 为代表。该群体在 Snapshot 上参与治理、在 Farcaster 等平台组织社区活动,并有长期持仓行为,构成少数具备真正“社区”属性的用户基础。

这说明多数复刻项目所谓的“社区”,本质上是由短期收益驱动的投机共谋群体,而非基于产品认同或文化归属的长期社群。

数据来源说明:

  • 地址交互数据采集自Dune Analytics,通过对 TURBO、DEGEN、PAC 和 L3ns 项目合约的交互地址进行聚类分析与交叉比对。
  • 用户治理与粘性行为通过 Snapshot.org 和 Farcaster (Warpcast) 观察。
  • “空投猎人”群体通过对地址交互数量、频率与跨项目行为窗口期(7-14 天内并行交互多个项目)进行标注识别。

三、爆款机制解析:什么样的“复刻”更容易成功?

我们进一步将成功与失败的复刻项目进行对比,提炼出几个成功因子:

3.1 Narrative 优先:不是抄代码,是“复刻情绪”

  • TURBO:AI 画图生成狗狗,叙事为“AI 投资者 vs 散户赌徒”,引发“人不如 AI 会炒币”的自嘲式共鸣;
  • SATS:比特币铭文情绪的延续,搭上 BTC 牛市顺风车,叙事天然绑定比特币生态;
  • PAC:融合 Blast 积分激励机制、Doge meme 热点与链上博彩玩法,叙事层面实现三重驱动。

以PAC为例具体说明:

其合约部署包含简易赌博逻辑,用户可在页面下注参与“猜涨跌”、“开箱”等小游戏,核心合约调用了伪随机函数实现开奖。截至2024年4月,其博彩模块尚未采用 Chainlink VRF 等标准随机数机制,存在被操控风险。

链上数据显示,PAC 项目在 Blast 上的交易行为呈现出典型博彩特征:

  • 高频小额交互显著:70% 交易金额低于 $10,且地址日均调用赌博合约次数超过 15 次;
  • 高频用户重合度高,部分地址在其他赌博类合约(如 Rollbit 仿盘)中活跃;
    合约函数如 placeBet() 和 openBox() 占整体交互的 85% 以上,说明非转账类交互为主。

这种“Gamified Meme” 模式不再是单纯复刻 Token,更像是情绪、叙事与博彩机制的复合体,叙事远大于产品本身。叙事驱动 > 技术创新,是当前复刻项目的胜负手。

3.2 Launch 机制设计:空投经济学重塑“早期共谋”

  • 互动=空投,创造主动传播动机;
  • 快速上线,一天之内从网站、合约到空投完成;
  • 激励透明,用户知道“刷数据是有价值的”。

3.3 社区运营:不是长期主义,而是“短期爆发式集体狂欢”

这些项目不像传统 DeFi 建设“核心社区”,而是制造事件型传播 + 情绪式互动:

  • Turbo 创始人 24h 内发布 AI 图 + 合约;
  • PAC 社区用 Telegram 表情包狂刷推;
  • WIF、DOG、PIZZA 等模仿 Dogecoin 的传播路径,靠“群体搞笑”传播病毒式裂变。

四、传播机制剖析:X平台 + 电报社群的复刻扩散模型

4.1 复刻项目的传播路径:从“创始人朋友圈”到币圈 KOL 炸裂

大多数成功的复刻项目,其传播路径呈现出层级跃迁式传播特征:

  1. 内圈传播:创始人在 Telegram 私密社群或 X 私人账号内首发(时间窗口约 30-60 分钟);
  2. 边缘扩散:早期追空投者、机器人、爬虫脚本自动检测新合约部署、Mempool 广播;
  3. KOL 扩散:Mid-Tier 推特用户(3k-30k 粉丝)第一波试投并晒图;
  4. 主流爆发:头部 KOL、空投盘子 hunter、memecoin 大V引用并“比特化”传播;
  5. 社群共振:电报群/Discord 社群设立 “memes+alpha” 频道进行病毒式表情传播。

例如 $PAC 的推文传播图谱显示,仅 48 小时内,其话题传播从一个“匿名小号”开始,经由 7 位推特 mid-tier 玩家中继,最终由 @paul_eth@0xSisyphus 等大V引爆传播。

4.2 “X + Telegram” 是最佳组合:广度 + 情绪强度双重加持

  • X 平台(推特)承担话题制造、内容“包装”角色;
  • Telegram 电报群承担实时反馈 + 高情绪流动场所;
  • 多数成功复刻项目,都有一个“meme群”,人数集中在 1k~4k 人之间,活跃度极高;
  • 电报群内传播形式呈现出 低文字、重表情、强情绪 的“梗图快餐文化”。

Insight:在电报群中,文本与 meme 图的比例超过 1:3,说明用户更倾向于“非理性跟风式互动”,这正是复刻项目的传播动力核心。

4.3 “一图胜万言”:AI 生成的视觉叙事成爆款催化剂

  • TURBO 利用 ChatGPT 生成文案,Midjourney 出图,24小时内完成“故事+视觉”;
  • PAC 用 $DOGE 的变体图形成“熟悉感+陌生玩法”的新叙事;
  • 图片本身就是传播载体:它不需要用户懂代码、看 tokenomics,只要“看图开 FOMO”。

五、失败复刻案例分析:为何99%都归于沉寂?

虽然“复刻”爆款频出,但成功率远低于 10%。在链上抽样分析 100 个 2025 年 Q1 的复刻型 meme 项目后,发现它们失败的原因高度集中。

5.1 没叙事就没灵魂:抄了形式却没抄到“情绪触发点”

  • 很多失败项目“完全照搬 UI + 机制”,但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个项目值得复刻”;
  • 没有原创 meme 图,没有转发动能,叙事空心化;
  • 例如复刻 $WIF 的多个狗盘项目,只改了名字,没话题、没社区。

案例:$DOGTER —— 复刻 Doge+Doctor 概念,未上线之前未形成话题,FDV 永远卡在 $800K 左右。


(以DOGTER为名的各种meme币,图片来源:https://gmgn.ai/,2025.4.24)

5.2 发得慢就意味着死亡:窗口期比项目逻辑更重要

  • 优秀项目上线时间控制在 1 小时内完成从合约到社群;
  • 失败项目普遍“想做得更好”,但导致“想得太久”,一夜之间就被别人抢跑。

例如某团队原计划复刻 Turbo 模型,精心设计视觉和 tokenomics,但测试一周后上线,结果在此期间已出现5个类似项目,“注意力红利”完全耗尽。

5.3 空投经济没设计好:没刷感 = 没参与感 = 没传播力

  • 空投激励如果太模糊(如“之后会发,不知道怎么发”),用户无动力刷交互;
  • 没有互动任务,没有可晒图的 UI,就丧失自传播能力;
  • 许多失败项目上线后交互数不到 200,最终直接废盘或 rug。

六、生态平台视角:Base、Blast、zkSync 的复刻热土逻辑差异

6.1 Base:meme 发源地,靠 Coinbase 生态撑腰

  • Base 是最典型的“复刻孵化器”:
    • 交易手续费极低(单次 swap < $0.02);
    • 有强社区属性(Farcaster 社群 + Degen 网红);
    • 不限制 meme 项目,且关注“Onchain Summer”等活动;
  • $DEGEN、$TURBO、$WIF、$PIZZA 等皆起源于 Base;
  • Base = 感性驱动 + meme 文化 + 快速上线三合一环境。

6.2 Blast:高收益、锁仓经济学驱动的新复刻土壤

  • Blast 的 ETH 与 USDB 质押奖励机制吸引了大量空投猎人;
  • 相比 Base,Blast 的“资金活跃度”更高,但传播不靠社群,靠协议“积分机制”;
  • 很多复刻项目(如 PAC)上线 Blast 是为了激活更多“挖分+撸毛”玩家。

特征:

  • 用户更偏理性;
  • 项目更看重初始资金流入(TVL)而不是 meme 扩散;
  • 更适合做“复刻金融工具”而不是复刻 meme。

6.3 zkSync:技术强但冷启动难,复刻项目难成势

  • zkSync 的高 TPS + 强安全模型理论上适合构建;
  • 但其用户基础偏“技术型”、“开发者型”,对于 meme 的 FOMO 效应支持较弱;
  • 少数复刻 Lens、Worldcoin 项目尝试社交模块,但传播极其有限;
  • 缺乏 Base 那样的情绪发酵空间,也不如 Blast 有资金驱动。

阶段性总结:

  1. 传播机制上,“视觉 + 情绪”是复刻项目成功的本质,非线性爆发远大于逻辑严谨;
  2. 失败项目共性:叙事弱 + 节奏慢 + 机制模糊;
  3. L2 生态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链上项目适合的“复刻类型”不同。

七、未来展望:“复刻经济”会是牛市主线吗?

7.1 “复刻经济”是加密周期的镜像产物

从历史周期看,每一轮牛市初期都存在“低创新+高传播”的爆款路径:

  • 2017 年 ICO 热潮:大量项目复刻以太坊 ERC-20 合约 + 更改名字 + 换 Logo;
  • 2020 年 DeFi 夏天:YAM、SUSHI、BASED 等项目通过 Fork Yearn/Synthetix 起势;
  • 2021 年 NFT 牛市:CryptoPunks、Bored Apes 被复刻为 Loot、Pudgy、Milady;
  • 2023-2024 年 Meme 热:从 DOGE→SHIBA→PEPE→WIF→PIZZA,叙事愈发轻量、传播愈发极致。

Insight:复刻从未消失,只是每轮牛市都有自己的“复刻载体”与“叙事壳”。

因此,“复刻经济”不是牛市的异常现象,而是其本质组成部分之一。尤其在 L2 快速发展 + Launchpad 工具链成熟背景下,其爆发力更强、参与门槛更低。

7.2 从“复刻经济”走向“模板经济”

当前的复刻项目越来越像“模版经济”的雏形,背后出现了一批提供服务的中间件:

  • mint.fun、pump.fun:一键创建 meme 币,集成自动部署合约+LP池+网站;
  • thirdweb、mirror、Zora:支持无代码发行 NFT 或代币经济;
  • chainjet、guild.xyz、noox.xyz:构建空投、互动、任务系统;

这意味着,未来“创作者”可以不写代码、无团队,只要有话题就能启动一个“复刻项目”。

预测:我们可能将迎来 加密原生 Creator Economy 2.0,模版驱动而非代码驱动。

7.3 Meme ≠ 无价值,复刻 ≠ 无创新

我们不应简单地将“复刻”理解为山寨,而应理解为“极致成本控制 + 叙事重塑”的产品实验。

  • TURBO 从 ChatGPT 生成启动思路,是人机协作下的“创意孵化器”;
  • PAC 将 Blast、狗狗文化和赌博元素混合,堪称文化 remix;
  • Base 上的 PIZZA、WEN,虽抄袭起步,但通过社群治理模型形成独特社区。

复刻只是开始,“模仿 - 传播 - 反向影响 - 再创新”才是完整生命周期。

八、风险提示:监管空窗、链上安全与流动性陷阱

尽管复刻经济火爆,但背后的风险值得高度警惕。

8.1 监管风险:类证券结构、误导宣传正在加剧

  • 多数复刻项目虽然不做融资、无预售,但其市场行为已具有“证券特征”;
  • 美国 SEC 已多次警告 meme 币项目存在“投资者误导风险”;
  • 一些复刻项目操纵初期价格波动,并用“非官方口吻”制造宣传假象,存在潜在合规风险。尤其当项目被大交易所上线,流动性增加后,追责与执法力度或将加强。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 2024 年 3 月的执法通报中,首次对 Meme 币项目“DogeMoon”处以民事罚款与强制下架。官方声明指出,该项目存在:

  • 误导性社交媒体宣传(夸大上涨空间、伪造社区支持);
  • 未披露关联方身份(伪装社区发起人实际为内部运营团队);
  • 构成未经注册的证券发行行为。

据 SEC 与 CFTC 历年警告与执法案例归纳,复刻项目常见风险特征包括:

  • 社交媒体误导性宣传行为高发(涉及 Telegram、Twitter 等);
  • 缺乏披露代币分发路径与资金用途;
  • 借用名人或仿冒品牌形成炒作叙事;
  • 项目开发团队身份不透明,合约部署地址存在异常权限配置。

8.2 智能合约漏洞频发:复刻代码未审计风险高

复刻项目普遍以 fork、修改部署为主,部署周期短、安全意识弱,导致大量安全漏洞频现:

  • Mint 权限未移除:部分项目保留可增发逻辑,随时可 rug;
  • Transfer限制未审慎配置:部分地址存在黑名单风险;
  • Router路径篡改:部分 swap 合约嵌入恶意税收/滑点机制。

根据 CertiK 2024 Q1 安全报告,在 2024 年 Q1 被确认为 rug 的 meme 项目中:

  • 超过 84% 的项目未通过任何形式的合约审计;
  • 其中 72% 部署于 pump.fun、Base meme launcher 等平台,零门槛上线、代码重用率极高;
  • 常见漏洞包括:交易税硬编码、流动性锁定造假、预埋恶意提款口令等。


(Rug Pull 项目中未审计合约的比例,图表来源:CertiK 2024 Q1 报告,2025.4.21)

8.3 流动性陷阱与“初期 FOMO”误导

  • 很多复刻项目在初期设有 100% 自建 LP,看似“公平”,但实际对流动性主控权强项目方持有 LP Token 的主导权,具备随时撤资能力;
  • 一旦大户撤资,FDV 会瞬间跌破90%;
  • 社区误以为“零税费 + 100% 上链”代表项目透明公平,实则缺乏对核心合约权限的理解。

此外,复刻项目常借助 meme 热点营造“只涨不跌”的市场预期,利用错觉诱导小散高位接盘,引发大规模 FOMO 效应。数据显示,约 70% 的散户在价格高点后才介入交易,最终成为价格回调中的主要“接盘”群体。

九、结语:复刻 ≠ 庸俗,“复刻经济”是 Web3 用户文化的胜利

在 L2 成本结构改变、合约标准工具化、meme 文化狂潮等多重因素推动下,“复刻经济”已成为牛市早期最具代表性的爆发逻辑之一。

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动力”,却构成了加密世界中最有效率的信息试错机制。正是这些复刻项目——

  • 帮助我们理解了传播驱动模型的边界;
  • 推动了社群与金融叙事的深度融合;
  • 也在某种程度上,定义了加密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下一轮真正的爆款,或许仍将从复刻开始——但它终将走出自己的路。

未来不是被发明的,而是被复刻、重混、再传播出来的。

作者: Jones
译者: Paine
审校: Piccolo、Pow、Elisa
译文审校: Ashley、Joyce
* 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文不作为 Gate.io 提供的投资理财建议或其他任何类型的建议。
* 在未提及 Gate.io 的情况下,复制、传播或抄袭本文将违反《版权法》,Gate.io 有权追究其法律责任。

分享

加密行业“复刻经济”盛行——低成本仿盘为何反而成功?

新手4/29/2025, 7:24:09 AM
DEGEN、TURBO、SATS 等 meme 币,甚至是 Blast 的 UI、Base 的策略都被快速复制、复刻,但不少项目反而跑了出来。本文将从链上数据、社区结构、传播机制角度分析“复刻经济”的内在逻辑及成败规律。

引言:复刻的狂欢,创新的幻象

2024年下半年开始,加密市场重新活跃,尤其在 Layer2 生态内,出现了大量“复刻型项目”:从模仿 DEGEN 的空投机制,到 Base 链上如 Runes、TURBO、SATS 等 meme 的横空出世,再到 Blast UI、LayerZero bridge 模式的频繁抄袭。这类项目往往具备两个特征:

  • 技术实现简单,链上代码复用率极高;
  • 社区驱动,靠强传播和话题制造实现冷启动。

这引发一个问题:在一个强调“创新”的加密行业,为何“复刻”反而成了爆款项目的催化剂?

本文尝试从链上数据、社区结构、传播机制等多维度出发,研究“复刻经济”是否真的是牛市新范式。

一、从“复刻”到“再创”:何为“复刻经济”?

1.1 定义:什么叫“复刻项目”?

“复刻项目”不是传统意义的分叉(Fork),也不仅是 UI 或代码上的模仿。它是一种快速挪用已有成功模式+社区运营逻辑的新型叙事经济,比如:

  • DEGEN 模型被复刻为 PIZZA、WIF;
  • SATS 的“比特币铭文+L2”模型被 L3 项目快速照搬;
  • Friend.tech 的 token bonding + 社交机制被 Farcaster 等社交链频繁复刻。

复刻不一定是低质量,它可能是更高效的叙事再造。


Degen,图片来源:https://x.com/degentokenbase,2025.4.24)

1.2 “复刻经济”的兴起背景

  • L2 成本下降:Arbitrum、Base、Blast、zkSync 等降低了链上交易成本,使得试错成本极低;
  • Meme 文化爆发:以低门槛参与 + 高传播性激活了创作者经济;
  • 合约标准化:ERC-20、ERC-404 等标准推动一键发币平台(如 Pump.fun、mint.fun)的爆发;
  • 空投经济泛滥:初始不分币,通过交互“空投富人”,已被广泛接受并模仿。

二、数据透视:链上复刻项目的真实表现

我们采集了 2024 年 Q4 至 2025 年 Q1 部分典型复刻项目的数据,包括:


(部分典型复刻项目数据,来源:笔者自制,2025.4.24)

2.1 FDV与初始TVL对比:零启动成本的胜利,还是短期博弈的泡沫?

复刻项目普遍具备“轻资产、重情绪”的特征。多数项目在无 VC 投资、无预挖、无团队预留的背景下,仅靠 meme 叙事和社群传播,在短时间内实现 FDV(完全稀释估值)的迅速放大。然而,若不引入时间维度分析,仅凭某一时点的 FDV/TVL(总锁仓量)静态比值进行判断,容易忽略项目生命周期中的动态波动和资金沉淀情况。

我们以 Base 链上的 meme 项目 TURBO 为例,追踪其上线后 30 天的 FDV 与 TVL 变动曲线,并计算对应时期的动态 FDV/TVL 比值:


(TURBO 项目:FDV/TVL 变动趋势(上线后 30 天),来源:笔者自制,2025.4.21)

关键事件标注:

  • 2024.03.02:项目上线 Base,FDV 短时间内飙升至约 $50M,而 TVL 仅约 $100K,FDV/TVL 超过 500;
  • 2024.03.05:Coinbase Wallet 官方发推支持 TURBO,FDV 再次上冲至 $70M,但 TVL 增幅有限;
  • 2024.03.12:社区启动 TURBO DAO 提案,TVL 稍有增长,FDV趋于平稳;
  • 2024.03.20 起:FDV 开始持续回落,而 TVL 增长乏力,FDV/TVL 比值一度突破 600,风险集中暴露。

这一走势表明,TURBO 的 FDV 在初期是“投机预期的堆积”,而非实际资金或者说项目价值的沉淀。FDV/TVL 比值最高时超过 600,远高于传统 DeFi 项目常见的 10~30 区间,甚至高于 meme 币典型的 100 倍。

分析结论:

  • Meme 叙事项目的 FDV 激增通常由外部事件(如 CEX 发推、KOL 带动)所触发,而非 TVL 内生增长;
  • TVL 增长滞后甚至停滞,反映出复刻项目缺乏真实资金沉淀;
  • FDV/TVL 曲线的“尖顶结构”极易形成价格泡沫,高位接盘风险集中在后期追高用户。

因此,在评估复刻类 meme 项目的潜力时,应警惕“高 FDV / 低 TVL”所代表的结构性风险。

2.2 用户结构分析:空投猎人 vs 真正社群

我们对 2024 年 Q4 至 2025 年 Q1 多个典型复刻项目(如 TURBO、DEGEN、PAC、L3ns)的链上地址交互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复刻项目的用户结构高度碎片化,绝大多数并非忠实用户,而是受短期收益驱动的投机行为主导。


(Turbo,图片来源:https://x.com/TurboToadToken,2025.4.24)

主要结论如下:

  • 约 65% 的地址在多个仿盘项目中均有交互行为,如同时参与 TURBO、DEGEN 与 PAC。这类用户展现出典型的“空投猎人”特征:交互密集但短期、无代币持仓意愿、对项目本身缺乏粘性,目标仅是捕捉早期收益或空投。
  • 约 25% 用户属于 meme 叙事参与者,他们并非空投工具人,更偏好参与 Meme 币炒作,但仍缺乏对具体项目的忠诚度。
  • 不到 10% 用户具备明显的社群粘性行为,以 PAC DAO 为代表。该群体在 Snapshot 上参与治理、在 Farcaster 等平台组织社区活动,并有长期持仓行为,构成少数具备真正“社区”属性的用户基础。

这说明多数复刻项目所谓的“社区”,本质上是由短期收益驱动的投机共谋群体,而非基于产品认同或文化归属的长期社群。

数据来源说明:

  • 地址交互数据采集自Dune Analytics,通过对 TURBO、DEGEN、PAC 和 L3ns 项目合约的交互地址进行聚类分析与交叉比对。
  • 用户治理与粘性行为通过 Snapshot.org 和 Farcaster (Warpcast) 观察。
  • “空投猎人”群体通过对地址交互数量、频率与跨项目行为窗口期(7-14 天内并行交互多个项目)进行标注识别。

三、爆款机制解析:什么样的“复刻”更容易成功?

我们进一步将成功与失败的复刻项目进行对比,提炼出几个成功因子:

3.1 Narrative 优先:不是抄代码,是“复刻情绪”

  • TURBO:AI 画图生成狗狗,叙事为“AI 投资者 vs 散户赌徒”,引发“人不如 AI 会炒币”的自嘲式共鸣;
  • SATS:比特币铭文情绪的延续,搭上 BTC 牛市顺风车,叙事天然绑定比特币生态;
  • PAC:融合 Blast 积分激励机制、Doge meme 热点与链上博彩玩法,叙事层面实现三重驱动。

以PAC为例具体说明:

其合约部署包含简易赌博逻辑,用户可在页面下注参与“猜涨跌”、“开箱”等小游戏,核心合约调用了伪随机函数实现开奖。截至2024年4月,其博彩模块尚未采用 Chainlink VRF 等标准随机数机制,存在被操控风险。

链上数据显示,PAC 项目在 Blast 上的交易行为呈现出典型博彩特征:

  • 高频小额交互显著:70% 交易金额低于 $10,且地址日均调用赌博合约次数超过 15 次;
  • 高频用户重合度高,部分地址在其他赌博类合约(如 Rollbit 仿盘)中活跃;
    合约函数如 placeBet() 和 openBox() 占整体交互的 85% 以上,说明非转账类交互为主。

这种“Gamified Meme” 模式不再是单纯复刻 Token,更像是情绪、叙事与博彩机制的复合体,叙事远大于产品本身。叙事驱动 > 技术创新,是当前复刻项目的胜负手。

3.2 Launch 机制设计:空投经济学重塑“早期共谋”

  • 互动=空投,创造主动传播动机;
  • 快速上线,一天之内从网站、合约到空投完成;
  • 激励透明,用户知道“刷数据是有价值的”。

3.3 社区运营:不是长期主义,而是“短期爆发式集体狂欢”

这些项目不像传统 DeFi 建设“核心社区”,而是制造事件型传播 + 情绪式互动:

  • Turbo 创始人 24h 内发布 AI 图 + 合约;
  • PAC 社区用 Telegram 表情包狂刷推;
  • WIF、DOG、PIZZA 等模仿 Dogecoin 的传播路径,靠“群体搞笑”传播病毒式裂变。

四、传播机制剖析:X平台 + 电报社群的复刻扩散模型

4.1 复刻项目的传播路径:从“创始人朋友圈”到币圈 KOL 炸裂

大多数成功的复刻项目,其传播路径呈现出层级跃迁式传播特征:

  1. 内圈传播:创始人在 Telegram 私密社群或 X 私人账号内首发(时间窗口约 30-60 分钟);
  2. 边缘扩散:早期追空投者、机器人、爬虫脚本自动检测新合约部署、Mempool 广播;
  3. KOL 扩散:Mid-Tier 推特用户(3k-30k 粉丝)第一波试投并晒图;
  4. 主流爆发:头部 KOL、空投盘子 hunter、memecoin 大V引用并“比特化”传播;
  5. 社群共振:电报群/Discord 社群设立 “memes+alpha” 频道进行病毒式表情传播。

例如 $PAC 的推文传播图谱显示,仅 48 小时内,其话题传播从一个“匿名小号”开始,经由 7 位推特 mid-tier 玩家中继,最终由 @paul_eth@0xSisyphus 等大V引爆传播。

4.2 “X + Telegram” 是最佳组合:广度 + 情绪强度双重加持

  • X 平台(推特)承担话题制造、内容“包装”角色;
  • Telegram 电报群承担实时反馈 + 高情绪流动场所;
  • 多数成功复刻项目,都有一个“meme群”,人数集中在 1k~4k 人之间,活跃度极高;
  • 电报群内传播形式呈现出 低文字、重表情、强情绪 的“梗图快餐文化”。

Insight:在电报群中,文本与 meme 图的比例超过 1:3,说明用户更倾向于“非理性跟风式互动”,这正是复刻项目的传播动力核心。

4.3 “一图胜万言”:AI 生成的视觉叙事成爆款催化剂

  • TURBO 利用 ChatGPT 生成文案,Midjourney 出图,24小时内完成“故事+视觉”;
  • PAC 用 $DOGE 的变体图形成“熟悉感+陌生玩法”的新叙事;
  • 图片本身就是传播载体:它不需要用户懂代码、看 tokenomics,只要“看图开 FOMO”。

五、失败复刻案例分析:为何99%都归于沉寂?

虽然“复刻”爆款频出,但成功率远低于 10%。在链上抽样分析 100 个 2025 年 Q1 的复刻型 meme 项目后,发现它们失败的原因高度集中。

5.1 没叙事就没灵魂:抄了形式却没抄到“情绪触发点”

  • 很多失败项目“完全照搬 UI + 机制”,但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个项目值得复刻”;
  • 没有原创 meme 图,没有转发动能,叙事空心化;
  • 例如复刻 $WIF 的多个狗盘项目,只改了名字,没话题、没社区。

案例:$DOGTER —— 复刻 Doge+Doctor 概念,未上线之前未形成话题,FDV 永远卡在 $800K 左右。


(以DOGTER为名的各种meme币,图片来源:https://gmgn.ai/,2025.4.24)

5.2 发得慢就意味着死亡:窗口期比项目逻辑更重要

  • 优秀项目上线时间控制在 1 小时内完成从合约到社群;
  • 失败项目普遍“想做得更好”,但导致“想得太久”,一夜之间就被别人抢跑。

例如某团队原计划复刻 Turbo 模型,精心设计视觉和 tokenomics,但测试一周后上线,结果在此期间已出现5个类似项目,“注意力红利”完全耗尽。

5.3 空投经济没设计好:没刷感 = 没参与感 = 没传播力

  • 空投激励如果太模糊(如“之后会发,不知道怎么发”),用户无动力刷交互;
  • 没有互动任务,没有可晒图的 UI,就丧失自传播能力;
  • 许多失败项目上线后交互数不到 200,最终直接废盘或 rug。

六、生态平台视角:Base、Blast、zkSync 的复刻热土逻辑差异

6.1 Base:meme 发源地,靠 Coinbase 生态撑腰

  • Base 是最典型的“复刻孵化器”:
    • 交易手续费极低(单次 swap < $0.02);
    • 有强社区属性(Farcaster 社群 + Degen 网红);
    • 不限制 meme 项目,且关注“Onchain Summer”等活动;
  • $DEGEN、$TURBO、$WIF、$PIZZA 等皆起源于 Base;
  • Base = 感性驱动 + meme 文化 + 快速上线三合一环境。

6.2 Blast:高收益、锁仓经济学驱动的新复刻土壤

  • Blast 的 ETH 与 USDB 质押奖励机制吸引了大量空投猎人;
  • 相比 Base,Blast 的“资金活跃度”更高,但传播不靠社群,靠协议“积分机制”;
  • 很多复刻项目(如 PAC)上线 Blast 是为了激活更多“挖分+撸毛”玩家。

特征:

  • 用户更偏理性;
  • 项目更看重初始资金流入(TVL)而不是 meme 扩散;
  • 更适合做“复刻金融工具”而不是复刻 meme。

6.3 zkSync:技术强但冷启动难,复刻项目难成势

  • zkSync 的高 TPS + 强安全模型理论上适合构建;
  • 但其用户基础偏“技术型”、“开发者型”,对于 meme 的 FOMO 效应支持较弱;
  • 少数复刻 Lens、Worldcoin 项目尝试社交模块,但传播极其有限;
  • 缺乏 Base 那样的情绪发酵空间,也不如 Blast 有资金驱动。

阶段性总结:

  1. 传播机制上,“视觉 + 情绪”是复刻项目成功的本质,非线性爆发远大于逻辑严谨;
  2. 失败项目共性:叙事弱 + 节奏慢 + 机制模糊;
  3. L2 生态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链上项目适合的“复刻类型”不同。

七、未来展望:“复刻经济”会是牛市主线吗?

7.1 “复刻经济”是加密周期的镜像产物

从历史周期看,每一轮牛市初期都存在“低创新+高传播”的爆款路径:

  • 2017 年 ICO 热潮:大量项目复刻以太坊 ERC-20 合约 + 更改名字 + 换 Logo;
  • 2020 年 DeFi 夏天:YAM、SUSHI、BASED 等项目通过 Fork Yearn/Synthetix 起势;
  • 2021 年 NFT 牛市:CryptoPunks、Bored Apes 被复刻为 Loot、Pudgy、Milady;
  • 2023-2024 年 Meme 热:从 DOGE→SHIBA→PEPE→WIF→PIZZA,叙事愈发轻量、传播愈发极致。

Insight:复刻从未消失,只是每轮牛市都有自己的“复刻载体”与“叙事壳”。

因此,“复刻经济”不是牛市的异常现象,而是其本质组成部分之一。尤其在 L2 快速发展 + Launchpad 工具链成熟背景下,其爆发力更强、参与门槛更低。

7.2 从“复刻经济”走向“模板经济”

当前的复刻项目越来越像“模版经济”的雏形,背后出现了一批提供服务的中间件:

  • mint.fun、pump.fun:一键创建 meme 币,集成自动部署合约+LP池+网站;
  • thirdweb、mirror、Zora:支持无代码发行 NFT 或代币经济;
  • chainjet、guild.xyz、noox.xyz:构建空投、互动、任务系统;

这意味着,未来“创作者”可以不写代码、无团队,只要有话题就能启动一个“复刻项目”。

预测:我们可能将迎来 加密原生 Creator Economy 2.0,模版驱动而非代码驱动。

7.3 Meme ≠ 无价值,复刻 ≠ 无创新

我们不应简单地将“复刻”理解为山寨,而应理解为“极致成本控制 + 叙事重塑”的产品实验。

  • TURBO 从 ChatGPT 生成启动思路,是人机协作下的“创意孵化器”;
  • PAC 将 Blast、狗狗文化和赌博元素混合,堪称文化 remix;
  • Base 上的 PIZZA、WEN,虽抄袭起步,但通过社群治理模型形成独特社区。

复刻只是开始,“模仿 - 传播 - 反向影响 - 再创新”才是完整生命周期。

八、风险提示:监管空窗、链上安全与流动性陷阱

尽管复刻经济火爆,但背后的风险值得高度警惕。

8.1 监管风险:类证券结构、误导宣传正在加剧

  • 多数复刻项目虽然不做融资、无预售,但其市场行为已具有“证券特征”;
  • 美国 SEC 已多次警告 meme 币项目存在“投资者误导风险”;
  • 一些复刻项目操纵初期价格波动,并用“非官方口吻”制造宣传假象,存在潜在合规风险。尤其当项目被大交易所上线,流动性增加后,追责与执法力度或将加强。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 2024 年 3 月的执法通报中,首次对 Meme 币项目“DogeMoon”处以民事罚款与强制下架。官方声明指出,该项目存在:

  • 误导性社交媒体宣传(夸大上涨空间、伪造社区支持);
  • 未披露关联方身份(伪装社区发起人实际为内部运营团队);
  • 构成未经注册的证券发行行为。

据 SEC 与 CFTC 历年警告与执法案例归纳,复刻项目常见风险特征包括:

  • 社交媒体误导性宣传行为高发(涉及 Telegram、Twitter 等);
  • 缺乏披露代币分发路径与资金用途;
  • 借用名人或仿冒品牌形成炒作叙事;
  • 项目开发团队身份不透明,合约部署地址存在异常权限配置。

8.2 智能合约漏洞频发:复刻代码未审计风险高

复刻项目普遍以 fork、修改部署为主,部署周期短、安全意识弱,导致大量安全漏洞频现:

  • Mint 权限未移除:部分项目保留可增发逻辑,随时可 rug;
  • Transfer限制未审慎配置:部分地址存在黑名单风险;
  • Router路径篡改:部分 swap 合约嵌入恶意税收/滑点机制。

根据 CertiK 2024 Q1 安全报告,在 2024 年 Q1 被确认为 rug 的 meme 项目中:

  • 超过 84% 的项目未通过任何形式的合约审计;
  • 其中 72% 部署于 pump.fun、Base meme launcher 等平台,零门槛上线、代码重用率极高;
  • 常见漏洞包括:交易税硬编码、流动性锁定造假、预埋恶意提款口令等。


(Rug Pull 项目中未审计合约的比例,图表来源:CertiK 2024 Q1 报告,2025.4.21)

8.3 流动性陷阱与“初期 FOMO”误导

  • 很多复刻项目在初期设有 100% 自建 LP,看似“公平”,但实际对流动性主控权强项目方持有 LP Token 的主导权,具备随时撤资能力;
  • 一旦大户撤资,FDV 会瞬间跌破90%;
  • 社区误以为“零税费 + 100% 上链”代表项目透明公平,实则缺乏对核心合约权限的理解。

此外,复刻项目常借助 meme 热点营造“只涨不跌”的市场预期,利用错觉诱导小散高位接盘,引发大规模 FOMO 效应。数据显示,约 70% 的散户在价格高点后才介入交易,最终成为价格回调中的主要“接盘”群体。

九、结语:复刻 ≠ 庸俗,“复刻经济”是 Web3 用户文化的胜利

在 L2 成本结构改变、合约标准工具化、meme 文化狂潮等多重因素推动下,“复刻经济”已成为牛市早期最具代表性的爆发逻辑之一。

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动力”,却构成了加密世界中最有效率的信息试错机制。正是这些复刻项目——

  • 帮助我们理解了传播驱动模型的边界;
  • 推动了社群与金融叙事的深度融合;
  • 也在某种程度上,定义了加密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下一轮真正的爆款,或许仍将从复刻开始——但它终将走出自己的路。

未来不是被发明的,而是被复刻、重混、再传播出来的。

作者: Jones
译者: Paine
审校: Piccolo、Pow、Elisa
译文审校: Ashley、Joyce
* 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文不作为 Gate.io 提供的投资理财建议或其他任何类型的建议。
* 在未提及 Gate.io 的情况下,复制、传播或抄袭本文将违反《版权法》,Gate.io 有权追究其法律责任。
即刻开始交易
注册并交易即可获得
$100
和价值
$5500
理财体验金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