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正式启动!
分享你对 $ERA 项目的独特观点,推广ERA上线活动, 700 $ERA 等你来赢!
💰 奖励:
一等奖(1名): 100枚 $ERA
二等奖(5名): 每人 60 枚 $ERA
三等奖(10名): 每人 30 枚 $ERA
👉 参与方式:
1.在 Gate广场发布你对 ERA 项目的独到见解贴文
2.在贴文中添加标签: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贴文字数不低于300字
3.将你的文章或观点同步到X,加上标签:Gate Square 和 ERA
4.征文内容涵盖但不限于以下创作方向:
ERA 项目亮点:作为区块链基础设施公司,ERA 拥有哪些核心优势?
ERA 代币经济模型:如何保障代币的长期价值及生态可持续发展?
参与并推广 Gate x Caldera (ERA) 生态周活动。点击查看活动详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169。
欢迎围绕上述主题,或从其他独特视角提出您的见解与建议。
⚠️ 活动要求:
原创内容,至少 300 字, 重复或抄袭内容将被淘汰。
不得使用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和 #ERA# 以外的任何标签。
每篇文章必须获得 至少3个互动,否则无法获得奖励
鼓励图文并茂、深度分析,观点独到。
⏰ 活动时间:2025年7月20日 17
2025稳定币报告:美元霸主地位凸显 USDC增势惊人
2025年稳定币行业发展报告:美元稳定币主导市场,USDC增长潜力巨大
2025年是稳定币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一年。这一年里,稳定币在市场规模和交易活跃度上均创下新高,同时监管政策和资本关注度也显著提升。这种最初作为加密市场内部"避风港"工具的资产类别,正逐步拓展到全球支付、跨境贸易、DeFi基础设施甚至主权信用等多个前沿领域。
一份最新发布的行业报告指出,稳定币已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加密世界最关键的基础设施之一,并正在改变全球金融运行格局。该报告从发展历程、市场结构、应用场景、全球监管、发展潜力与潜在风险六个维度,对稳定币产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
美元稳定币占据绝对优势
报告显示,在全球稳定币市场中,美元稳定币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发行量达到2564亿美元。相比之下,其他国家法币稳定币仍处于起步阶段。排名第二的欧元稳定币规模仅为4.9亿美元,而日元、英镑、韩元、里拉等稳定币规模则在数十万到千万美元之间。这表明非美元法币稳定币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截至2025年7月,全球稳定币总市值已突破2500亿美元,较年初显著增长。其中,USDT和USDC两大稳定币合计占据市场86.5%的份额,形成了稳定币领域的双寡头格局。值得注意的是,当年稳定币链上转账总额高达36.3万亿美元,超越了Visa与Mastercard的全年交易总额,成为全球支付网络的新基石。
USDC在2025年的增长势头尤为强劲,年内增速达到40.9%。按此增速推算,USDC有望在2030年前后超越USDT,成为市场规模最大的稳定币。
多重力量推动稳定币爆发式增长
稳定币的快速发展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美国、欧盟、香港等主要经济体陆续推进稳定币立法,监管环境日趋明朗。
众多传统金融与科技巨头纷纷进军稳定币领域。
某稳定币发行公司成功在美国上市,激发了资本市场对稳定币的热情。
阿根廷、土耳其、尼日利亚等高通胀国家的用户将稳定币视为"数字美元"避险工具。
DeFi、实物资产代币化、支付结算等新兴应用场景持续为稳定币创造实际需求。
从链上活跃度来看,目前全球月活稳定币地址已超过3000万个,总持币地址突破1.68亿。根据某支付巨头的数据,在剔除机器人和交易所钱包后,真实用户主导的交易占比已从2023年的不足15%提升至当前的22%左右,使用者结构正逐步从套利机器人向企业与散户过渡。
稳定币进入"主流战场"
稳定币的角色正从"交易避险锚"升级为"数字金融主流资产"。今年以来,全球多家科技巨头与金融机构陆续加码稳定币布局:
某稳定币发行商在美股成功上市,市值一度接近千亿人民币,成为行业首个"准系统性金融公司"。
多家支付巨头推出自有稳定币或在高性能公链上集成稳定币结算。
中国大型电商与金融科技公司进军香港稳定币市场,涉及跨境支付、投资交易、消费结算等场景。
国际零售巨头通过与加密货币企业合作,推动稳定币直接用于线上零售支付。
新兴公链凭借低费率和高扩展性吸引大量稳定币部署,某公链上的稳定币市值年内增长超过600%。
传统金融、互联网平台与加密原生力量的共同推动,使稳定币从"加密专用结算工具"升级为广泛可用的数字支付中介,同时也对其监管合规提出了更高要求。
规模热潮背后的结构性挑战
尽管市场表现火热,稳定币仍面临诸多结构性挑战与争议:
真实使用规模问题:虽然稳定币整体转账额高达36万亿美元,但其中七至八成可能由机器人、交易所内部转账等"虚拟流量"构成,真正的个人或企业端使用规模仍需进一步界定。
锚定机制与透明度问题:市场领先的稳定币仍未发布由顶级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完整审计报告,其储备资产结构与风险敞口长期为市场争议焦点。
监管政策差异:各国对稳定币的监管态度不一,部分地区尚未开放使用,而香港、新加坡等市场则主动承担制度创新的试验田角色。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GENIUS法案》已经明确稳定币不属于证券、禁止算法稳定币、要求储备金100%为高流动性资产(如现金与短期美债)。这一立法若正式生效,将深刻影响现有主流稳定币的运行逻辑与全球合规结构。
六大维度全景透视稳定币进化路线
该报告采用链上统计、分类追踪和公开信息交叉验证的方式,从以下六个维度对稳定币发展进行了全面梳理:
发展历程:回顾稳定币十年演进路线,从最早的BitUSD到如今的主流稳定币。
市场格局:详解当前双寡头结构、各公链发行份额分布、月活用户趋势等核心数据。
应用场景:聚焦稳定币在跨境支付、DeFi、零售支付与实物资产代币化等领域的关键角色。
全球监管:系统梳理中国、美国、欧盟、香港、日本、韩国等主要经济体的监管动态与立法路径。
未来潜力:分析稳定币如何成为全球支付网络、美国国债购买力量、以及与央行数字货币的竞合关系。
风险警示:涵盖脱锚、审计透明性、系统性攻击、反洗钱监管难题等潜在挑战。
报告还特别指出,当前非美元稳定币仍处于发展早期:欧元稳定币市值不足5亿美元,日元、英镑、韩元等货币稳定币市值多在千万美元级别,未来仍有巨大拓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