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Web3超级应用:从胖协议到胖应用自2016年Joel Monegro提出胖协议概念以来,这一理念作为投资主题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然而,从长远来看,对于创造大部分价值的协议而言,这个概念似乎还不够全面。因此,我们提出了胖应用(FAPP)的概念,并假设:提供广泛产品的应用程序将积累最大价值。在Web2时代,主导应用通常从某个专业领域起步,一旦获得主导地位,就会提供一系列不同的产品,以充分利用网络效应和用户优势。正如有句话所说:"用工具吸引用户,用网络留住用户。"在加密领域,迄今为止的成功应用和产品也展现了类似特征。某些交易平台就是典型代表,它们不放过每一位用户,并在其平台内提供了几乎所有与加密相关的产品。从一开始,主要的Web 2.1应用就是提供多样化服务的交易所,它们似乎构成了通往Web3的门户。我们认为相同的逻辑也适用于纯Web3链上产品。目前,最赚钱的加密协议和应用(包括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主要集中在交易所、借贷平台和NFT市场等领域。这反映了一种新的"范式转移":价值积累者从协议转变为应用。讽刺的是,交易所并非真正的Web3应用,它们本质上仍是需要许可且中心化的Web2产品,却从整个生态系统中获取了大量价值。未来,在争夺价值的战场上,我们认为Web3原生应用程序可能会超越协议,主要通过两条路径:应用链(Appchains)和包罗万象的超级应用。我们将超级应用定义为"加密领域的微信"。这听起来可能有些令人不安,但这种愿景确实有可能成真。互联网遵循长尾模式:前面是少数主导者,后面是大量小玩家争夺剩余的市场份额。# 历史的启示许多人将区块链比作城市,将以太坊比作现代的曼哈顿。但我们有不同看法。目前的区块链生态还处于早期阶段,更像是中世纪的宗教和城邦关系。区块链可比作宗教,以太坊则类似于中世纪的天主教廷。中世纪城市建立在教廷协议之上,仅享有部分自治权,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教皇参与制定税收政策和指导方针,圣经是税法的主要依据,各种费用均流向罗马。随着时间推移,城市和公国逐渐获得更多独立性,教廷对费用流向的影响逐渐式微。教廷仍发挥一定作用,但大众开始接受民族国家和世俗主义的理念,并催生了新的经济模式。这个历史类比告诉我们,胖协议概念并未失效,因为我们仍处于区块链时代的早期阶段。但随着时间推移,应用程序,尤其是超级应用或应用链,将积聚更多价值,削弱底层协议的收费能力。# 应用链和超级应用应用链概念最早出现在2016年的Polkadot白皮书中,提出了通过共享验证者集来实现安全性的异构链思路。Cosmos则提出了另一种思路:每条链自成一体,仅通过SDK进行统一。如今,共享安全的理念已被广泛接受。人们认识到,从头组建高质量的验证者集并不容易,而且在产品找到市场前这样做可能毫无意义。显然,低质量的区块空间会浪费验证者资源,而很多时候并不存在真实用例。应用链是量身定制的:核心链会针对现有和未来用例进行优化。例如,流动性链可通过特定设计来支持去中心化金融应用。此类应用链不会与其他应用竞争区块空间,并能推进最适合其用例的执行和费用逻辑。我们认为,(最优秀的)应用链很可能成为超级应用的候选对象。其发展轨迹大致如下:1. 在通用链上线应用程序,进行概念验证,展示产品与市场的匹配度。2. 取得成功后向多链扩展,甚至启动自己的执行环境(应用链),以获得更大的控制权和价值。3. 消除所有链上痕迹和执行环境,提供无缝的超级应用体验。通过渐进方式吸引用户,添加能让用户投入更多时间和金钱的功能。4. 最终成为超级应用。例如,某些DeFi项目正尝试构建融合社交与金融的超级应用。这种融合有望形成强大的护城河(如用于无抵押贷款的信用/社会评分)。还有一些项目定制了自己的rollup和借贷市场,以配合现有的期权产品。这些项目的关键点都是非完全抵押借贷,这有望解锁真正的DeFi 2.0。目前按费用计算的最大应用程序都起步于各自擅长的单一用例,并藉此累积了关键的用户数量。它们后来也都收购了NFT聚合器,以巩固核心产品或实现产品的横向扩展。只要有流动性,就能获得用户;只要有用户,就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产品和定制体验。其中一个方法是向用户群提供自己的产品钱包,并改善用户体验(不仅是更好的UI/UX,还包括为产品量身定制的钱包功能)。能够成功推出产品套件(平台)和无缝吸收用户的面向消费者的应用程序将脱颖而出。# 木马中间件除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超级应用开发方式,还存在另一种选择:木马中间件。它能为应用程序带来更好的开发者体验和各种高级功能,如账户抽象、抢跑保护和MEV返现。木马中间件本质上是一个顶级的交易内存池(mempool),它能通过访问应用程序的订单流来主导区块构建。通过区块构建,木马中间件能够提供应用本身难以复制的功能,如链上抽象交易执行。最终通过打造出色的钱包/应用商店体验,可实现对接触点的掌控。我们认为,任何有雄心的超级应用程序的最终状态都应该成为主要的区块构建者。这能为超级应用用户提供最佳体验,并以超级应用认为合适的方式为交易执行提供最佳保证。正如Web2领域的主要消费者企业都会寻求自建支付渠道以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提供商,Web3超级应用也会寻求在用户的财务操作方面施加控制。超级应用最终有望成为以太坊和其他区块链的封装器,同时托管所有其他未来"应用"的终端,这些"应用"将成为超级应用的一个个功能。即便现在,交易所也可被视为封装区块链以提供更好用户体验的应用程序。加密原生应用程序若能横跨所有合理的基础层,并实现无缝桥接,可有效实现区块空间的极端同质化。提供最佳执行的最佳路径会自然产生,用户甚至不知道具体的执行轨迹。当然,这里也存在限制,它仰赖于部署的区块链的质量(安全水平)是否够高。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超级应用需要不同的区块链提供服务。此外,应用链只是另一种增进执行控制的方式。但超级应用最终可能会是一个中心化场所。用户和开发者可以直接进入区块链,但超级应用作为区块链抽象器会在很多方面更胜一筹:1. 更低廉的交易费用2. 更顺畅的应用开发流程3. 更好的用户体验超级应用程序将成为类似亚马逊的存在,除此之外,用户仍可直接使用大量的区块链,就像供应商和买家使用Shopify一样。# 2020年代的区块空间战争应用程序和基础层之间的权力斗争不可避免。基础层通过交易费用获取价值(即使费用本身正在流失,货币溢价愈发难以维持),并提供安全性和用户群作为回报。拥有忠实用户群的成功应用也会寻求自己的价值获取方式,并对如何最好地为用户服务施加更大的控制。换句话说,应用程序想分享区块链的成功根基:体现在原生代币需求中的货币溢价。这个拼图中有几个关键部分:交易发生在哪里(起始点)?谁掌控区块构建过程(将外部性转化为价值捕获)?用户的意图是什么?以及谁在制定货币规则?为区块链创造价值的交易始于应用程序(或钱包)层级。用户需要的是应用,而非区块链,因为他们不是理想主义者,而主要是实用主义者。这一力量必将导致一种局面:专门针对应用程序的区块链成为一个执行选项。这就提供了更广泛的价值获取能力,可以更好地在设计中进行取舍,从而能比标准化层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基础层目前仅在货币规则方面具备优势。而这个优势也是暂时的。历史告诉我们,当基础层衰落时,应用程序会伺机而动,反客为主,双方的冲突不可避免。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抛弃原来的基础层,而是通过虹吸它们的能力,为自己获取价值。对区块空间的需求是驱动协议价值获取的动力,而用户终端(超级应用)将决定需求的来源和走向。这将推动应用程序的价值增长,因为更大的选择权对应着更频繁做出盈利决策的能力。胖应用理念并非空中楼阁,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具备最高可能性的范式转变情景。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将成为可组合性的垄断者。
Web3价值转移:从胖协议到超级应用的演进
构建Web3超级应用:从胖协议到胖应用
自2016年Joel Monegro提出胖协议概念以来,这一理念作为投资主题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然而,从长远来看,对于创造大部分价值的协议而言,这个概念似乎还不够全面。
因此,我们提出了胖应用(FAPP)的概念,并假设:提供广泛产品的应用程序将积累最大价值。
在Web2时代,主导应用通常从某个专业领域起步,一旦获得主导地位,就会提供一系列不同的产品,以充分利用网络效应和用户优势。正如有句话所说:"用工具吸引用户,用网络留住用户。"
在加密领域,迄今为止的成功应用和产品也展现了类似特征。某些交易平台就是典型代表,它们不放过每一位用户,并在其平台内提供了几乎所有与加密相关的产品。
从一开始,主要的Web 2.1应用就是提供多样化服务的交易所,它们似乎构成了通往Web3的门户。我们认为相同的逻辑也适用于纯Web3链上产品。
目前,最赚钱的加密协议和应用(包括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主要集中在交易所、借贷平台和NFT市场等领域。这反映了一种新的"范式转移":价值积累者从协议转变为应用。讽刺的是,交易所并非真正的Web3应用,它们本质上仍是需要许可且中心化的Web2产品,却从整个生态系统中获取了大量价值。
未来,在争夺价值的战场上,我们认为Web3原生应用程序可能会超越协议,主要通过两条路径:应用链(Appchains)和包罗万象的超级应用。
我们将超级应用定义为"加密领域的微信"。这听起来可能有些令人不安,但这种愿景确实有可能成真。互联网遵循长尾模式:前面是少数主导者,后面是大量小玩家争夺剩余的市场份额。
历史的启示
许多人将区块链比作城市,将以太坊比作现代的曼哈顿。但我们有不同看法。目前的区块链生态还处于早期阶段,更像是中世纪的宗教和城邦关系。区块链可比作宗教,以太坊则类似于中世纪的天主教廷。
中世纪城市建立在教廷协议之上,仅享有部分自治权,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教皇参与制定税收政策和指导方针,圣经是税法的主要依据,各种费用均流向罗马。
随着时间推移,城市和公国逐渐获得更多独立性,教廷对费用流向的影响逐渐式微。教廷仍发挥一定作用,但大众开始接受民族国家和世俗主义的理念,并催生了新的经济模式。
这个历史类比告诉我们,胖协议概念并未失效,因为我们仍处于区块链时代的早期阶段。但随着时间推移,应用程序,尤其是超级应用或应用链,将积聚更多价值,削弱底层协议的收费能力。
应用链和超级应用
应用链概念最早出现在2016年的Polkadot白皮书中,提出了通过共享验证者集来实现安全性的异构链思路。Cosmos则提出了另一种思路:每条链自成一体,仅通过SDK进行统一。
如今,共享安全的理念已被广泛接受。人们认识到,从头组建高质量的验证者集并不容易,而且在产品找到市场前这样做可能毫无意义。显然,低质量的区块空间会浪费验证者资源,而很多时候并不存在真实用例。
应用链是量身定制的:核心链会针对现有和未来用例进行优化。例如,流动性链可通过特定设计来支持去中心化金融应用。此类应用链不会与其他应用竞争区块空间,并能推进最适合其用例的执行和费用逻辑。
我们认为,(最优秀的)应用链很可能成为超级应用的候选对象。其发展轨迹大致如下:
在通用链上线应用程序,进行概念验证,展示产品与市场的匹配度。
取得成功后向多链扩展,甚至启动自己的执行环境(应用链),以获得更大的控制权和价值。
消除所有链上痕迹和执行环境,提供无缝的超级应用体验。通过渐进方式吸引用户,添加能让用户投入更多时间和金钱的功能。
最终成为超级应用。
例如,某些DeFi项目正尝试构建融合社交与金融的超级应用。这种融合有望形成强大的护城河(如用于无抵押贷款的信用/社会评分)。还有一些项目定制了自己的rollup和借贷市场,以配合现有的期权产品。这些项目的关键点都是非完全抵押借贷,这有望解锁真正的DeFi 2.0。
目前按费用计算的最大应用程序都起步于各自擅长的单一用例,并藉此累积了关键的用户数量。它们后来也都收购了NFT聚合器,以巩固核心产品或实现产品的横向扩展。
只要有流动性,就能获得用户;只要有用户,就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产品和定制体验。其中一个方法是向用户群提供自己的产品钱包,并改善用户体验(不仅是更好的UI/UX,还包括为产品量身定制的钱包功能)。能够成功推出产品套件(平台)和无缝吸收用户的面向消费者的应用程序将脱颖而出。
木马中间件
除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超级应用开发方式,还存在另一种选择:木马中间件。它能为应用程序带来更好的开发者体验和各种高级功能,如账户抽象、抢跑保护和MEV返现。木马中间件本质上是一个顶级的交易内存池(mempool),它能通过访问应用程序的订单流来主导区块构建。
通过区块构建,木马中间件能够提供应用本身难以复制的功能,如链上抽象交易执行。最终通过打造出色的钱包/应用商店体验,可实现对接触点的掌控。
我们认为,任何有雄心的超级应用程序的最终状态都应该成为主要的区块构建者。这能为超级应用用户提供最佳体验,并以超级应用认为合适的方式为交易执行提供最佳保证。
正如Web2领域的主要消费者企业都会寻求自建支付渠道以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提供商,Web3超级应用也会寻求在用户的财务操作方面施加控制。
超级应用最终有望成为以太坊和其他区块链的封装器,同时托管所有其他未来"应用"的终端,这些"应用"将成为超级应用的一个个功能。即便现在,交易所也可被视为封装区块链以提供更好用户体验的应用程序。
加密原生应用程序若能横跨所有合理的基础层,并实现无缝桥接,可有效实现区块空间的极端同质化。提供最佳执行的最佳路径会自然产生,用户甚至不知道具体的执行轨迹。当然,这里也存在限制,它仰赖于部署的区块链的质量(安全水平)是否够高。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超级应用需要不同的区块链提供服务。此外,应用链只是另一种增进执行控制的方式。但超级应用最终可能会是一个中心化场所。
用户和开发者可以直接进入区块链,但超级应用作为区块链抽象器会在很多方面更胜一筹:
超级应用程序将成为类似亚马逊的存在,除此之外,用户仍可直接使用大量的区块链,就像供应商和买家使用Shopify一样。
2020年代的区块空间战争
应用程序和基础层之间的权力斗争不可避免。基础层通过交易费用获取价值(即使费用本身正在流失,货币溢价愈发难以维持),并提供安全性和用户群作为回报。
拥有忠实用户群的成功应用也会寻求自己的价值获取方式,并对如何最好地为用户服务施加更大的控制。换句话说,应用程序想分享区块链的成功根基:体现在原生代币需求中的货币溢价。
这个拼图中有几个关键部分:交易发生在哪里(起始点)?谁掌控区块构建过程(将外部性转化为价值捕获)?用户的意图是什么?以及谁在制定货币规则?
为区块链创造价值的交易始于应用程序(或钱包)层级。用户需要的是应用,而非区块链,因为他们不是理想主义者,而主要是实用主义者。这一力量必将导致一种局面:专门针对应用程序的区块链成为一个执行选项。
这就提供了更广泛的价值获取能力,可以更好地在设计中进行取舍,从而能比标准化层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基础层目前仅在货币规则方面具备优势。而这个优势也是暂时的。
历史告诉我们,当基础层衰落时,应用程序会伺机而动,反客为主,双方的冲突不可避免。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抛弃原来的基础层,而是通过虹吸它们的能力,为自己获取价值。对区块空间的需求是驱动协议价值获取的动力,而用户终端(超级应用)将决定需求的来源和走向。
这将推动应用程序的价值增长,因为更大的选择权对应着更频繁做出盈利决策的能力。胖应用理念并非空中楼阁,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具备最高可能性的范式转变情景。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将成为可组合性的垄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