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 #MBG任务挑战# 发帖赢大奖活动火热开启!
想要瓜分1,000枚MBG?现在就来参与,展示你的洞察与实操,成为MBG推广达人!
💰️ 本期将评选出20位优质发帖用户,每人可轻松获得50枚MBG!
如何参与:
1️⃣ 调研MBG项目
对MBG的基本面、社区治理、发展目标、代币经济模型等方面进行研究,分享你对项目的深度研究。
2️⃣ 参与并分享真实体验
参与MBG相关活动(包括CandyDrop、Launchpool或现货交易),并晒出你的参与截图、收益图或实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简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窍门,也可以是现货行情点位分析,内容详实优先。
3️⃣ 鼓励带新互动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参与活动,或者有好友评论“已参与/已交易”,将大幅提升你的获奖概率!
MBG热门活动(帖文需附下列活动链接):
Gate第287期Launchpool:MBG — 质押ETH、MBG即可免费瓜分112,500 MBG,每小时领取奖励!参与攻略见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30
Gate CandyDrop第55期:CandyDrop x MBG — 通过首次交易、交易MBG、邀请好友注册交易即可分187,500 MBG!参与攻略见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
DePIN重复GameFi老路 Web3激励模式难逃经济泡沫
Web3世界的重复剧本:从GameFi到DePIN的激励陷阱
近年来,Web3领域不断上演着"经济激励+场景包装"的老套路。从前几年的Filecoin矿机热潮,到上一轮GameFi的狂欢,再到如今风靡一时的DePIN(去中心化物理基础设施网络)概念,似乎每一轮都在重复相似的模式。
GameFi曾以"玩游戏赚代币"的口号吸引了众多投资者,但最终未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代币价格大起大落,用户迅速流失,生态系统难以为继。而今,DePIN以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再次点燃了市场热情。从充电、通话到安装插座、驾驶汽车,甚至日常生活中的饮水行为,都被包装成可以获得代币奖励的机会。
表面上看,DePIN似乎比GameFi更贴近现实生活,涉及电力、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然而,深入观察这些项目的实际运作和经济模型,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大多数设备供应商来自深圳华强北,硬件售价通常是批发价的30-50倍,导致投资者难以收回成本。与此同时,项目代币价格普遍低迷,投资者只能眼睁睁看着资产缩水,期待遥遥无期的"生态落地"和"下一轮空投"。
典型项目案例分析
Helium:从一机难求到无人问题津
Helium曾是DePIN领域的明星项目,通过Helium Hotspot设备构建去中心化LoRaWAN网络。项目还与大型电信公司合作推出低价移动通信服务,短期内吸引了大量用户。然而,其设备价格从几十美元被炒至2500美元,许诺"三天回本"的承诺最终成为泡影。由于监管问题,中国区节点被封杀,投资者损失惨重,币价大跌,曾经的"挖矿致富"梦想彻底破灭。
Hivemapper:高价行车记录仪难以回本
Hivemapper推出549美元的行车记录仪,承诺用户通过上传地理数据获得代币奖励。然而,高昂的硬件价格与低迷的代币价值之间的矛盾,以及地图数据质量和覆盖范围的局限性,使得项目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尽管硬件销售创收可观,但这更多反映了"卖设备"的商业模式,而非健康的DePIN经济体系。
Jambo:非洲市场的Web3手机神话
Jambo在非洲市场推出的99美元Web3手机,搭载钱包功能,售出超过40万台。然而,这种成功更多依赖于某些代币的短期暴涨,而非项目本身的价值。手机预装的dApp虽然允许用户赚取JAMBO代币,但代币的实际价值和流通性仍然存疑,缺乏真正的数据变现闭环和长期用户留存机制。
Ordz Game:怀旧掌机的Web3翻版
Ordz Game推出的BitBoy掌机,以"边玩边赚"为卖点,预售版本迅速售罄。但实际上,游戏体验仅停留在复古ROM级别,缺乏创新性。其代币ORDG(后改为GAMES)流动性不足,价值存疑。本质上,这是GameFi挖矿模式的换皮产品,难以实现玩家长期留存和收益。
TON手机:高价低配的"老年机"
借助Telegram和TON的热度,TON手机以近500美元的价格上市,但用户反馈普遍认为其性能配置不如同价位的主流品牌。尽管附赠手机壳并暗示有"空投预期",但实际上:
Starpower:昂贵的智能插座背后是难以理解的商业模式
Starpower作为Solana生态下的智能电力DePIN项目,销售智能插座等硬件。一个售价100美元的插头,在其他平台上仅需91元。项目背后的技术和经济模型不透明,主要依赖"讲故事"来销售设备。其发展路径与过去的矿机骗局如出一辙。
能源类DePIN项目: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
Glow和PowerLedger等能源类DePIN项目,尝试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碳信用交易和P2P能源交易。然而,这些项目面临诸多现实挑战:
尽管这些项目的愿景令人向往,但监管和商业化之间的鸿沟仍然巨大。
结语
DePIN概念本应是Web3经济激励模型在现实世界的创新应用,理论上可以实现基础设施的去中心化、构建大规模用户网络,并通过代币设计实现公平激励与透明治理。然而,当前市场上的大多数DePIN项目实质上是"卖硬件"的变相收割模式。
真正成功的DePIN项目需要具备强大的供需模型设计、持续透明的激励机制,以及对硬件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深刻理解。当前市场的泡沫主要在于:大多数项目并非真正解决现实问题,而是通过包装概念来吸引投资者。当硬件沦为炒作工具,代币变成无价值的"数字奖券",所有叙事都围绕空投预期,DePIN就变成了另一个Web3领域的庞氏循环。
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出现一些不依赖硬件销售或空洞叙事,而是基于真实使用场景和稳定收入模式的DePIN项目,为这个领域带来真正的价值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