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a携LINE Pay推跨境支付!腾讯支付也出海,亚洲支付下一步是?

robot
摘要生成中

亚洲最大 FinTech 盛会 2024 新加坡金融科技节(Singapore FinTech Festival)11 月 6 日登场,包括 11 家台湾金融科技业在内,超过 500 家来自全球各地金融业者参展,预计吸引超过 6 万人次造访。

随着支付型态日益多元,支付产业龙头 Visa 在金融科技节上,宣布在亚太地区推出一系列服务与产品,提供更多种支付方式与技术,更踏入亚太跨境扫码支付市场,合作伙伴包括台湾的第三方支付业者 Line Pay。《数位时代》直击展会现场整理三大亮点,抢先一览最新的支付趋势。

亮点 1:与 LINE Pay 合推 QR Code 跨境支付服务

Visa 宣布将与台湾 LINE Pay、中国拉卡拉、新加坡 FOMO Pay、马来西亚的 Touch’n Go Digital、越南的 VNPay 与 Zalopay 合作,让消费者在国外旅游时,也能扫描合作业者的 QR Code 完成支付。

这项计划由 Visa 与支付技术公司 Juspay 共同合作,将率先在新加坡启动,并于 2025 年陆续在其他亚太地区国家推展。

QR Code 扫码支付在亚太区的使用率持续增加,根据 Visa 调查,信用卡以 34% 使用率位居东南亚消费者的首选支付方式,而 QR Code 以 26% 紧追在后,不容小觑。

Visa 亚太区产品与解决方案主管 T.R. Ramachandran 指出,消费者在国内习惯使用 QR Code 支付,到国外也享有同样的支付体验,将是亚太地区支付生态系统的一大进步。

亮点 2:腾讯「扫掌支付」携手 Visa 正式出海,首站新加坡

腾讯在中国推出以扫描掌纹完成支付的方式,11 月 6 日也正式宣布,透过与 Visa 合作进军国际市场,首站先在新加坡上线,Visa 将邀请星展银行、华侨银行与大华银行的持卡用户体验计划。

图源:许静之摄影 消费者在注册时,要先感应Visa后再扫掌纹,并完成验证测试后,未来挥手就能完成支付。

参与体验的消费者,在注册时需要先将 Visa 卡轻触装置后,再扫描掌纹,完成一次验证后就代表成功。注册完成后,消费者只要挥手感应就能进行支付,不需要携带实体卡片或手机。

掌纹辨识就如同指纹、脸部辨识,属于生物辨识技术的一种。腾讯的掌纹辨识技术有两个验证步骤,分别是识别掌纹与静脉,以确保准确度。因为只要将手掌悬放在感应位置上就能辨识掌纹,也不需要直接接触,相较其他生物辨识方式来说更具隐私性。

Visa 新加坡及汶莱区总经理 Adeline Kim 指出,近七成新加坡消费者认为这是一种安全的支付方式,期待透过与腾讯合作,提升客户的支付体验。

亮点 3:Visa 弹性凭证技术可抵多卡,取代传统静态凭证

Visa 弹性凭证(Visa Flexible Credential)技术,则是让消费者能在同一张卡片上,依照支付需求,来切换签帐卡、信用卡、分期付款及积分支付等模式。消费者可自行设置偏好,例如自动使用签帐卡支付小额消费、选择分期付款购买高价商品等。

图源:许静之摄影 Visa 亚太区产品与解决方案主管 T.R. Ramachandran 指出,弹性凭证是颠覆传统静态凭证的创新技术。

在 2023 年,Visa 这项技术与日本三井住友信用卡公司(SMCC)合作推出「Olive 卡」,已有超过 300 万名用户使用服务,正在向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积极推广相关。

T.R. Ramachandran 指出,弹性凭证的创新之处,在于改变了传统静态凭证以固定编码的局限性。过去消费者必须携带多张卡片,以应对各种支付需求,例如签帐金融卡、信用卡或特定通路的联名卡等,每张卡片都有各自的 16 位数字卡号来定义。

而弹性凭证则透过数位技术,使单一卡片就能连接多种支付方式。未来银行只要发放一组凭证,可以连结存款帐户、累积点数甚至是航空哩程,让消费者不再需要带多张卡片出门,不仅简化支付流程,也大幅降低银行发卡成本

弹性凭证的技术未来也有望进一步结合 AI,根据消费情境,自动选择最合适的个人化支付方式,将大幅改写当今的支付体验与习惯。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者应考虑本文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数位时代》

原文标题:《Visa携LINE Pay推跨境支付!腾讯「扫掌支付」也出海,亚洲支付市场下一步是?》

查看原文
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非招揽或要约,也不提供投资、税务或法律咨询。详见声明了解更多风险披露。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io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