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经济的好坏,币圈人其实感知不深
不用去讨论全民社保,也不用去看数据
从文化倒退中就能看出兴替
开放的政策、健康的经济与繁荣的文化产业,往往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三元共振体系。
现在的歌能听吗?从“学猫叫”到“大展宏图”属于是审美沦陷了,喜欢听的这辈子都有了。
不是没有人才,是优秀创作者都戴着镣铐跳舞,写之前先排除敏感题材、再避开政治忌讳,最后还要积极温顺、态度正确,这畏手畏脚的创作氛围,怎么可能孕育出惊世之作?
为什么陶喆、林俊杰、五月天、周杰伦依旧统治演出市场,因为现在的音乐都是糟泔。
回看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对外开放加速、人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增强,也带来了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和多样化期待,老百姓打心眼儿里觉得一年会比一年好。
在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下,经济、文艺两开花,那是大胆表达、大胆创新的年代。
艺术创作者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不再是讲述“英雄儿女、奉献精神”,而是探索个体、现实、迷茫与爱。
理想、混乱、野生力量与时代机遇交织,造就了中国当代文艺最自由、最深刻、最有生命力的一段时光。
随之催生了《阳光灿烂的日子》、《活着》、《霸王别姬》,姜文、娄烨、贾樟柯等导演在这一时期大胆尝试现实题材,这些作品至今霸占豆瓣TOP。
崔健、窦唯、李宗盛、罗大佑、Beyond这些音乐人的作品席卷市场,形成了时代共鸣,很多作品放在今天根本过不了审。
伴随着中国的GDP总量从1.45万亿人民币增